首页 > 科普园地 > 科普知识 > 浅谈凌城灌区现代化建设方案

浅谈凌城灌区现代化建设方案

发布时间:2022-12-30 10:39:12     浏览次数:1738

陈思光

(徐州市水利建筑设计研究院,江苏 徐州 221000

 

摘要:针对徐州市凌城灌区现状存在的问题,介绍现代灌区的统筹规划建设思路。并对徐州市凌城灌区的工程设施改造与提升进行规划设计,为凌城灌区现代化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现代灌区;水质要求;灌溉水源

 

1 灌区现状

凌城灌区始建于1958年,地处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南部,灌区北至徐沙河灌区,东临徐洪河,西、南至省界与安徽接壤,涉及李集镇、官山镇等9个镇(街道),为全国456处大型灌区之一,总土地面积508km2,耕地面积46.7万亩,原设计灌溉面积37万亩,有效灌面积27.3万亩。灌区灌溉水源主要来自地表径流和徐洪河提水,凌城站从徐洪河允许年取水量为1.52亿m3,徐洪河睢宁调水保护区(徐洪河)的现状水质为Ⅲ类,灌区的现状水资源水质能满足灌溉及水功能区的水质要求。

2 现状存在问题

2.1 水源工程供水能力不足:凌城灌区耕地面积46.7万亩,现有水田面积27.4万亩,水稻面积26.0万亩,而凌城一站正常灌溉面积约为13万亩,供水能力明显不足。

2.2 现有干渠逆向送水困难:凌城站位于干渠与徐洪河交界处,地势较低,故干渠送水方向从低到高(河底高差4m)逆坡而上,供水末梢干渠底高程16.5~17.0m,地面高程较高(22.0-24.0m),送水水位18.0m,需两级或三级提水灌漑且无法控制。

2.3  配套建筑物年久失修:大部分渠系配套建筑物建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至八十年代,老化失修,完好率仅为60%。

2.4 渠(河)道淤积严重,标准偏低:灌区骨干渠系均为灌排两用河道,骨干河道539.95km,其中完好长度仅为216.05km,完好率仅40%,排涝标准不足5年一遇。

2.5 小型提水泵站多而分散:管理难度较大,计量设施配套不齐,不利于节约用水,灌区管理手段落后,管理水平不高

3 项目建设必要性

灌区建设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抓手,是建设节水型社会的重要支柱,是加强现代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有效助力乡村振兴,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途径,是提高灌溉供水保障,解决工程长效运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前提,工程建设十分必要和迫切。

4 总体布局

应现代灌区建设要求,统筹考虑灌区节水、生态、智慧、和谐、人文灌区等要求,以灌排工程巩固提升、信息化生态化建设、标准化规范化管理为重点,提出“增水源,保北调;调渠系,保西送;优管理,促节水”的规划思路。为了从根本上解决灌区西部供水末梢灌溉保证率低的问题,规划采取“一河、二站、双渠、三区”的总体布局。

“一河”:一条徐洪河供水水源;“二站”:两座渠首提水泵站(凌城一站和二站);“双渠”:两条东水西送干渠(南、北干渠);“三区”:围绕南北干渠服务范围和农业发展产业布局,将灌区分为三个区域,即设施农业区、高效农业区、特色农业区。

5 工程设施改造与提升

5.1 灌溉水源

水源(渠首)工程:新建凌城二站,设计流量34m3/s,灌溉高峰期保证27.8万亩水稻正常灌溉,新增水稻灌溉面积14.88万亩。

调控工程:改造凌城闸,抬高闸上蓄水位至19.0m,增加蓄水量约130万m3;新建吴桥闸,抬高西部高亢地区灌溉水位,增加蓄水量90万m3

5.2 输配水工程

新建北干渠长25.4km,实现北干渠沿线农田灌溉一级进田,同时具备向灌区西部送水;新建支渠17条,长95.45km,工程实施后,新龙河以北、白塘河以西片灌区灌排分开;新建配套建筑物32座;

5.3 其它工程

治理排涝干沟5条;完善管理设施;加强灌区信息化建设;开展灌区生态文明建设,注重工程设施与生态环境的和谐融合;统筹建设灌区长远信息化业务发展,实施水生态保护与水文化传承,加快推进灌区建设管理标准化、现代化进程,不断提升灌区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努力把凌城灌区打造成 “节水高效、设施完善、管理科学、生态良好”的现代化灌区。

6 结语

大型灌区不仅是我国主要粮食生产基地,还担负着城乡生活、工业和生态环境用水的重要任务,是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美丽乡村、幸福家园的重要区域。加快睢宁县凌城灌区现代化改造步伐,紧紧围绕水利部“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的工作总基调,及时启动大型灌区骨干工程“补短板,提能力”实施方案的有关前期工作,为凌城灌区现代化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作者简介:陈思光(1984- ),男,安徽宿州,硕士,徐州市水利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城市排水规划设计,联系电话:18796258637,邮箱:441065505@qq.co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