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徐州市云龙湖生态文明建设—推动新阶段水利景区高质量发展
冯珍珍1 龙翔宇2
(1.徐州市云龙湖水库管理处 江苏徐州 221000 2.徐州市防汛抗旱指挥中心 江苏徐州 221000)
摘要:本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主题,深入阐释了云龙湖在生态文明建设与成效,重点围绕“生态安全功能的完善、生态修复工程的建设、生态保护的提升、生态文明的完备”五方面要点进行了详细说明,从“有政策和资金的保障、功能定位准确、依靠群众、自然和人文结合、建设与管理并举”五点来总结生态文明建设经验和启示,为城市河湖发展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和样板,对进一步推动徐州市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云龙湖 生态文明 建设与成效
本文主要围绕云龙湖生态文明建设与成效、经验与启示展开讨论。通过完善云龙湖生态安全功能,开展生态修复工程、进而提升生态保护、完备生态文明等工程措施,云龙湖从过去湖床裸露的簸箕洼到如今的“国内最美城中湖”,从万历年间的湖水泛滥到安全防洪,从过去破旧民房、垃圾满地到如今的雨中赏荷、雪中赏景,从过去的单一开发到现在的重视保护;从过去的被动管理到现代的主动作为。她的历史发展,突出了绿色发展的生态理念,彰显了改善民生的生态意识,是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动实践。
1研究区概况
“云龙湖”的存在,是一个久远的历史,而“云龙湖”的得名,则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筑堤建库后的新命名。云龙湖最初称簸箕洼,北宋时称尔家川,明代称苏伯湖,万历年间每逢夏秋雨季山洪暴发,湖中常有6至7万亩农田被淹。民间作石狗镇水,所以又称石狗湖。苏轼任徐州知州时曾言:若能引上游丁塘湖之水,则此湖俨若西湖”。1958年,徐州市人民政府决定治理石狗湖,历经一年工程治理,1959年12月下旬,市政府将建设中的石狗湖水库改名为云龙湖水库。1962年秋,中共江苏省委书记江渭清为云龙湖题字刻碑。
如今的云龙湖为国家重点中型水库,属淮河流域,奎睢河系。水库集水面积54平方公里,水域面积7.5平方公里,总库容3330万立方米,兴利库容590万立方米,水质常年维持在地表水Ⅲ类标准。云龙湖三面秀峰环绕,一面毗邻市区,形成了独有的“三面环山一面城”的自然景观。1994年与杭州西湖缔结为姊妹湖。2002年被批准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2016年8月,获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同年11月通过国家级水利景区复核。先后完成国家级旅游服务标准化试点工作,获得“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景区年接待中外游客约1850万人次,年均增长21.3%,其中年最大游客接待量807万人次,先后举办过“亚洲铁人三项锦标赛”、“全国铁人三项锦标赛”、“徐州国际马拉松”、“徐州国际龙舟赛”等重大国内外活动,云龙湖已成为徐州的城市客厅、后花园和展示徐州形象的窗口,游客和市民休闲娱乐的生态乐园。
2云龙湖生态文明建设与成效
随着城市快速发展和市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对云龙湖整体的规划、建设、管理和保护要求越来越高。云龙湖逐步发展,开展生态文明建设,首先保障基本防洪功能、完善生态安全功能,其次加快生态修复、重视生态保护,再次完备生态文明建设。通过一系列建设发展,保护了云龙湖生态环境,增强了文化涵养,对促进徐州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巩固区域中心城市地位和提高市民生活品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1生态安全功能的保障
云龙湖生态安全是指生态系统安全,功能健全,对人类是安全的。云龙湖的基本职能为水库,承担着城市防洪功能,守护着徐州市人民的安全。为保障生态安全,就得从云龙湖的治水历史说起。云龙湖历经四大阶段的综合治理,最终形成南有山、北有堤,上游补水、下游泄洪完整的安全的水利生态系统。
2.2生态修复工程的建设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市民对云龙湖的要求不仅满足于防洪安全,更希望云龙湖周边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2000年以来,徐州市委市政府大力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工程,落实新时代治水方针,强化对云龙湖的管理保护力度,先后在云龙湖周边持续实施了控源截污、清淤贯通、水质提升等水生态改善和南岸小南湖景区退渔还湖、北岸滨湖生态休闲区建设、东西岸“两山两路”景观改造等水生态修复工程,有力保护了云龙湖生态资源。
2.2.1水生态改善
近年来,云龙湖水库管理处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认真贯彻落实“水更清”行动计划,积极实施“四大工程”,切实加强云龙湖水环境综合治理,改善云龙湖水生态。实施控源截污工程:按照沿线截污、面源控制的原则,对云龙湖岸线排污口逐个排查核实,污水一律接管处理,面源一律口门控制。对云龙湖沿线四条河道口门控制及云龙湖三座泵站提标升级,泵站扩容,加大污水排放容量,有效切断云龙湖源头的污染。实施清淤贯通工程:对云龙湖沿湖11公里污水管网、八一大沟及时进行清淤贯通、定期疏浚提高管网排污和河道换水补水能力。实施水质提升工程:依靠新河矿井、珠山西路水源井定时补水、放水,实现活水流动。新建成的南望净水厂为云龙湖补水开辟了新的渠道,每日计划净化补水20万吨,对提升云龙湖的水质透明度将发挥积极作用。实施生态绿化工程:实施生态栽植净化水质,在玉带河、八一大沟、军民河及云龙湖岸边种植不同种群的水生植物,金山大沟入湖口建设6万余平方米荷园,王窑大沟实施水草种植,既美化景区景观效果,又使水体实现自我净化。
2.2.2 小南湖片区生态修复
2003年至2008年,实施云龙湖南部小南湖片区生态景观修复。修复面积1.06平方公里,增加水面0.76平方公里,扩建绿地28.3公顷,以东坡文化为主题,建成苏公岛、鸣鹤洲两个湖中岛,形成了以“蓝天、绿地、碧水”为主体格调的江南水乡式景观,使云龙山水自然景观向南延伸1公里,有效改善了徐州西南部人居生态环境。该项目荣获2008年度江苏省人居环境范例奖。
2.2.3云龙湖北岸生态修复
2009年至2010年,实施云龙湖北岸生态修复。拆除云龙湖北大堤有碍景观的建筑,从景区的整体性出发,改造景观。建成了滨湖公园、市民广场、万人游泳场和银杏园、梅园、玉兰园、紫薇园等专类园,修复面积近70公顷,成为市民休闲锻炼的滨湖景观区。其中,滨湖公园西园生态环境改造项目荣获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优秀园林绿化工程奖”银奖及江苏省“扬子杯”优质工程奖。
2.2.4“两山两路”生态修复
2011年至2013年,实施云龙湖东西两侧的云龙山、珠山、湖西路、珠山路“两山两路”生态修复。在云龙山改造中,突出山、石、水、树的有机结合,改造林相,丰富景观,充分展现“满山乱石如群羊”和“一座青山半入城”醉人的自然美景;重建云龙书院、张山人故居等历史文化古迹,有效保护了云龙山的历史文化遗迹。其中,云龙山侧柏纯林生态修复中,摸索出许多石灰岩山地造林成功经验,被评为“江苏省人居环境范例奖”。
珠山景区修复面积80余公顷,以道教文化为核心,以“返璞归真、天人合一”的道家思想为文化内容,以徐州丰县籍道教创始人张道陵“得道、修炼、斗法、立教、升天”仙路历程为主线,新建五斗瀑布、天师广场、万福广场以及鹤鸣台、百草坛、创教路等十余处文化景点,不仅弘扬了道家文化,丰富了景区历史文化内涵,还解决了山林土壤瘠薄,生态退化的迹象,有效保证了生态系统的稳定与安全。项目荣获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优秀园林绿化工程”大金奖。在“两路”改造中,注重沿路景观建设。原来连成一片的城中村,成为云龙湖风光带里一道令人惋惜的“疤痕”。经过近三年的精心打造,大手笔实施整体搬迁改造,曾经的旧厂房变成了飞花溅玉的瀑布,污水横流的棚户区变成了静谧悠远的水杉长廊。
2.2.5湖东路景观修复
2022年3月17日央视CCTV-9记录片《大美中国春天系列》聚焦云龙湖湖东路美景。春风化雨之时,桃红片片,生机盎然,再现了苏东坡《送蜀人张师厚赴殿试》中“云龙山下试春衣,放鹤亭前送落晖;一色杏花三十里,新郎君去马如飞”的诗境。
湖东路西侧为云龙湖、东侧为云龙山,是景区南北向交通要道。随着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该路段车流量日渐变大,尤其是湖东路将云龙湖和云龙山隔开,使云龙山水特色景观不能连续,不仅破坏了自然景观,也存在一定安全隐患。为此,市委、市政府2014年将湖东路景观修复纳入年度城建重点项目。通过缩减路幅、增设绿量、贯通两侧游步道等措施,提升湖东路景观道路功能。
2.3生态保护的提升
为保护好来之不易的生态修复等建设成果,徐州市委、市政府于2012年5月改革云龙湖风景名胜区管理体制,成立云龙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赋予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保护、统一管理的工作职能,引入市场化管理,加强执法建设,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
2.3.1管理思路的转变
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管养分开”的运作思路,引入市场化管理机制,变“花钱养人”为“花钱办事”。每年投入4000多万元对景区290万平方米绿化养护、32万平方米道路保洁和8000亩山林管护实行市场化管理;年投入170万对云龙湖及上游河道进行市场化水面保洁,及时清理水面漂浮物,持续做好对保洁成效的督查和考核工作,确保水环境“河畅、水清、景美”,为保护云龙湖生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3.2 增殖放流,保护水生生物
开展水生生物增殖放流工作,是贯彻实施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纲要》的具体行动,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物种群的修复,改善水域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
为促进云龙湖水生态环境建设,进一步加大养护增殖水生生物,维护生物的多样性,促进云龙湖水生态平衡,云龙湖从2019年连续三年开展水生生物增殖放流工作。4月-12月30日,云龙湖管委会通过渔场考察,项目投标,每年2批次增殖放流约78000尾,10000公斤鱼苗。通过水生生物增殖放流,进一步促进生物多样性,提高资源利用率,切实发挥处生态平衡,涵养水源、净化水质、美化环境的生态功能,实现以渔护水、水清鱼丰的生态效果。
2.3.2执法体系的完善
2007年底,云龙湖景区成立直属执法队伍,负责景区行政执法管理工作。执法队伍组建后按照授权一步到位、执法统一实施的原则,集中行使云龙湖景区内的行政执法权,实行驻片管理和24小时机动巡查,基本实现景区执法管理内容全覆盖。云管委连续多年实施环境综合整治和法治建设,依托“行政执法三项制度”目标任务,逐步健全行政执法长效机制,不断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和提高依法行政水平,为较好的履行自然资源生态保护和执法管理职责提供了坚实的工作支撑与保障。
2.3.3 生物多样性的调查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地球生命共同体的血脉和根基。2022年3月,云龙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宣布开始开展云龙湖景区生物多样性调查,编制《云龙湖风景名胜区生物多样性调查报告》。这是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以来,江苏省在自然保护地实施的第一批、风景名胜区中实施的第一个生物多样性调查项目。
云龙湖风景名胜区生物多样性调查分为陆生维管植物多样性调查、陆生脊椎动物多样性调查和水生生物资源调查三部分。从2022年3月开始,由专业机构联合相关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组建专业调查队伍,历时两年时间,通过实地调查、专家咨询、资料检索相结合的方式,调查云龙湖景区的生物多样性、自然资源情况及社会经济状况等,最后形成调查报告。
调查的主要目的是摸清云龙湖生物多样性本底,掌握生物多样性基本情况,尤其是珍稀濒危物种、保护物种、外来入侵物种的种类、分布、数量等现状,评估生物多样性受威胁状况,制订合理的物种资源保护规划建议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对策。编制《云龙湖风景名胜区生物多样性调查报告》,就是以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为出发点,通过原生地种群拯救和生境保护,辅以就地保护、近地保护、迁地保护和种质资源设施保存等重要手段,完善保护管理和科研监测体系,从而提升生态保护。
2.4生态文明的完备
徐州市委、市政府在云龙湖规划上做好顶层设计,云龙湖建设管理相关单位坚持以水为本,服务人民的治理思想着手实施,通过建设水族馆、沉水廊道、打造万人游泳场、统一管理游船娱乐项目、建成云龙湖生态展厅等多种措施来完善水设施、加强水文化建设及科普宣传,进一步完备云龙湖生态文明,提升人民获得感和幸福感。
2.4.1 水设施完善及科普宣传
云龙湖配套水设施主要有水族馆、沉水廊道、万人游泳场、游船娱乐等,还有新建设的用于科普宣传的云龙湖生态展厅。
水族馆于1994年8月18日建成开业,是当时亚洲最大的淡水鱼展馆。2003年又投巨资对水族馆进行了全新改造,在原展出的淡水鱼种总量不变的基础上,增加了大量的海水鱼种。2011年9月至2012年4月,再次对展馆的主体建筑外观和整体环境进行全面改造升级,现在的水族展览馆是一处集海洋珍稀水生物和淡水鱼养护、海洋动物表演、海洋生物标本展示及科普教育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观赏娱乐和休闲场所。为进一步宣传贯彻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水族展览馆每年都会举办相应的水科普宣传活动,如2015年全国科普日举办的“万众创新,拥抱智慧生活”为主题的水族馆探索游活动,2016年的“保护野生海豹,共建和谐海洋”科普宣传活动都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起到了很好的水科普宣传效果。
沉水廊道位于云龙湖珠山景区西侧,是目前国内最长最大最具现代风采的沉水廊道景观,廊道总长度148米,行走于沉水廊道,透过两侧的玻璃,可以看到各类锦鲤及其它鱼类嬉戏水中,让游人可以更近距离的接触云龙湖,更仔细的观察鱼类的生活形态。行于廊道中,水在两边,更妙的是即能看到青山绿水蓝天,使游人在不知不觉间产生热爱自然,保护水生动物的感觉,从而达到科普宣传的效果。
滨湖公园万人游泳场是目前国内最大的内湖游泳场,长1500米,宽100米,面积150000平方米,底部以水泥筑基,并设有深水区、警戒灯、霓虹灯及10500平方米的人造沙滩,潜水区为1米,水深按1%由北向南递增至警戒灯处,最深处为2米,可供万人畅游其中。
为进一步加强云龙湖风景名胜区码头、游船的管理,推进云龙湖风景名胜区5A及旅游景区创建,管委会于2014年对游船码头和船只进行了统一管理和改造,建立固定码头泊位9个,临时停靠泊位6个,游船的经营采取公司化运作,经营性游船由游船公司统一购买,游船票价需按照物价部门核定的标准统一执行。所有经营性游船实行“统一管理,统一标识,统一营销,统一票据”。
为加强生态资源保护,让更多的市民认识和了解云龙湖的水生动植物,自觉加入到保护自然的行列中,云龙湖管理服务中心经过一年多的精心打造,3月2日,云龙湖景区生态展厅正式建成开放。云龙湖景区生态展厅坐落于景区鹤鸣洲,展厅分为鸟类、鱼类、水生植物三大区域,对景区水生动植物进行展览,每块展板上都有详细介绍,立体形象地介绍了云龙湖景区内的生态环境,不仅具有一定的科普价值,也让市民能够直观地感受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云龙湖景区生态展厅还将作为活动场所,在每年的“爱鸟周”、“放鱼节”等活动中发挥基地作用,让更多的市民通过相关活动了解景区生态环境建设,提升市民环境保护意识。
2.4.2 水文化发展
于八一大堤(滨湖公园)建设诗词长廊,约十米设置一个灯柱,灯柱印有古诗词,四公里的长堤之上,四百余个灯柱交相辉映,为大堤夜景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诗词内容取材广泛,与水文化相关的诗词也分布其中,通过诗词拓印,将水文化宣传很好的融入到景区建设中去。
珠山景区位于徐州市云龙湖西岸珠山脚下,环绕整个珠山山脉,总占地面积80公顷,工程全长3.6公里,由市政园林局负责实施。整个工程自2011年3月19日开工建设,历时一年于2012年“五一”全面竣工。作为我市首个以道教文化为核心的景区,珠山景区内多个景观打造道教文化旅游胜地,传递着浓郁的文化底蕴。设有鹤鸣台、百草坛、天师广场、创教路、天师岭等景点,来展示道家文化。在张道陵像亮相珠山景区后,珠山景区的内涵得到进一步丰富和提升,引起游客的浓厚兴趣。
云龙湖珠山景区景观工程前期共拆迁村庄、学校、工厂等建筑物55万余平方米,拆迁费用达17亿元。工程占地80公顷,总投资约3亿元,采用法国欧莅设计公司的设计方案,由国家一级资质的徐州九州园林工程有限公司、杭州市园林工程有限公司、江苏大千景观工程有限公司承建,由徐州市政园林局组织实施。工程以道教文化为核心,以徐州丰县籍道教创始人张道陵仙路历程(得道、修炼、斗法、立教、升天)为主线,以道家思想中的“返璞归真、天人合一”为文化内容,来展示道家文化。
诗博园位于云龙湖景区内,珠山东麓山脚下,紧邻珠山艺术街区,与沉水廊道和大堤诗词长廊相互呼应。迎宾诗词大道两侧树立十余个玻雕诗词景墙,雕刻着最富盛名的歌咏徐州的诗词和作者雕像。沿步道拾级依次可看到春秋战国、秦汉、隋唐、宋元、明清、民国及现代诗词小品园,按照历史顺序欣赏到屈原、李白、辛弃疾等历朝历代诗词名家赋诗徐州的大作,其中也囊括了与徐州水文化有关的诗词歌赋,为景区更好的宣传水文化打下良好的基础。3 经验与启示
云龙湖水生态文明的快速发展和不断完善,在探索云龙湖生态文明建设发展过程中,摸索的经验和启示有:政策与资金的到位、功能定位准确、建设中依靠群众、注重自然与人文景观结合、重视建设管理。
3.1政策与资金保障是改善云龙湖的基础
政策到位不到位,体现的是政府执政的理念;资金到位不到位,体现的是领导重视的程度。没有政策就没有措施,没有措施就没有资金,也不可能形成成果。政策和资金,二者缺一不可。云龙湖生态文明建设成果,首先得益于徐州市委、市政府科学决策和各级领导为民务实的执政理念。
3.2功能定位准确,服务城市居民
云龙湖是标准的城市水库,景区是标准的城市型风景名胜区,特别是三环南路以北地区,位于城市中心区,与城市发展密不可分,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在生态修复中的每个工程都是惠民工程,把大面积的景区土地用来建设精品绿地,建成环湖20公里绿化廊道,全部免费向市民和游客开放,为其提供更多更好的休闲活动场所,使其生活环境质量不断改善。同时,用一部分土地进行城市功能型建筑建设,提高了景区自然资源的利用率,满足了市民文化生活等多方面需要。
3.3依靠群众,军民联合是云龙湖建设的基础力量
云龙湖作为城中湖,深受市民喜爱。云龙湖的发展,一直牵动着市民的心。在云龙湖建设保护和管理工作中,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始终同群众保持密切联系,依靠群众,把群众的意愿作为科学决策的依据,把市民的意见和建议贯穿云龙湖科学发展始终。上世纪六十年代,军民联手,万人出动,全市军民人拉肩扛,挖土筑堤,打响了整治、扩建石狗湖的大决战,在云龙山与韩山之间修筑了一条长达4000余米的拦水大坝。依靠军民,历时6年终于建成了长约2千米的泄洪通道。新世纪,每一个修复项目从立项、实施到竣工,都通过网络、电视、报纸、电台等新闻媒体进行宣传和公示,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努力汲取群众智慧。比如,以徐州市花紫薇花瓣为原型设计音乐厅造型时,制作模型向市民展示;在滨湖公园亮化建设时,接受群众建议建成“十里诗词灯廊”;在生态修复过程中,采纳群众“诗词进园林”的意见,提升了景区文化内涵;组织市民参与项目竣工验收和评价,万人游泳场等10余项工程被市民评为“群众满意工程”等等。
3.4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结合是生态景观修复的核心
在云龙湖风景名胜区生态修复中,充分发挥徐州“兼具北雄南秀”的特点,先后建成了小南湖、市民广场等自然景点。同时,特别注重了历史文化内涵的发掘与整理,以强调城市的个性和特质,先后修建了体现“言而有信、有情有义”徐州精神的季子挂剑台和徐州好人园,以苏轼文化为代表的东坡足迹图、鸣鹤洲等人文景观,在传承历史文化的同时,不断彰显城市精神,培育城市文化,从而在景观建设中增添了新的文化内涵,也不断提高了景区及城市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3.5建设与管理并举是生态保护的关键
加强云龙湖生态环境保护是景区各项工作的“灵魂”,把保护放在“核心”位置上,一靠建设,二靠管理。徐州市委、市政府于2012年5月实施了云龙湖风景名胜区管理体制改革,成立了徐州市云龙湖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进一步明确了景区的发展目标,就是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把贯彻国务院《风景名胜区条例》和《水库大坝安全管理条例》统一起来,把彰显景区功能与发挥云龙湖水库防洪调蓄功能统一起来,更加严格地执行规划、更加科学地加强管理,更加有力地促进生态文明发展。
4结语
大美云龙湖,数十年磨一剑,凝聚了各级领导的关心,注入了建设者辛勤的汗水,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赞赏。《人民日报》、《新闻联播》等媒体多次在报道中提及云龙湖美景。经过多年持续打造和连片开发,云龙湖水生态持续发展,水环境大为改善,档次不断提升,赢得上级部门及广大市民认可,获得众多荣誉。2002年被评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2011年,徐州云龙湖悄然进入“全国最靓丽的十大市内风景湖”之列,2015年云龙湖生态景观修复工程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2016年被评定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2017年被评为江苏最美水地标,2021年入选江苏首批省级水利工程遗产。
未来云龙湖将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深化生态文明建设,完善补水,改善进水,提升水质由Ⅲ类水向Ⅱ类水转变。继续对照防洪保安全、优质水资源、健康水生态、宜居水环境、先进水文化的目标,着力做好水环境、水生态、水文化三篇文章,不忘当年苏轼率民抗洪、军民一心治水的初心,牢记保生态环境、建惠民景区的使命,厚植时代新风,努力奋斗出一条生态更安全、景观更优美、文化更彰显、特色更鲜明的新时代水利景区高质量发展之路!
作者简介:冯珍珍(1988-),女,江苏徐州,硕士,工程师,主要从事水利工程管理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