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灾减灾科普知识――干旱
一、什么是干旱
干旱通常指长期无雨或少雨,水分不足以满足人的生存和经济发展的气候现象。干旱从古至今都是人类面临的主要自然灾害,即使在科学技术发达的今天,它造成的灾难性后果仍然比比皆是。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人类的经济发展和人口膨胀,水资源短缺现象日趋严重,这也直接导致了干旱地区的扩大与干旱化程度的加重,干旱化趋势已成为全球关注的问题。
干旱有两种含义:干旱气候,指某地多年无雨或降水很少的气候现象;干旱灾害,指一段长时间内降水明显偏少导致的灾害现象。
我国将干旱分为气象干旱、农业干旱、水文干旱、社会经济干旱。气象干旱表现为降水较常年同期明显偏少,另三类关注其他方面。
按国家标准《气象干旱等级标准》,气象干旱分为无旱、轻旱、中旱、重旱、特旱5个等级。干旱预警信号分橙色和红色二级。
二、我国干旱的季节及地域分布
1、干旱的季节分布:我国各地根据农业生产的特点和习惯,按干旱出现的季节,分为春旱、夏旱、伏旱、秋旱等。
2、干旱的地域分布:我国地域广阔,往往降水分布不均,各个季节都或多或少会有一些地方发生干旱。总体来说,以冬春旱或春旱发生的机会最多,持续的时间最长。
干旱--指降水和土壤水份相对亏缺的自然现象。当干旱发展到严重程度的时候,往往会对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及生态环境造成不良后果。
旱情--是作物生育期内,由于水资源短缺,对农作物某一生长阶段供水量少于需水量,从而影响作物正常生长,使群众生产生活受到影响。
旱灾--是旱情发生后由于水源水利基础条件或经济条件限制,未能及时采取必要抗旱措施,而造成农田减产或工业生产受到损失的现象。
气候暖干化可造成湖泊河流水位下降、干涸或断流;草场植被退化;加剧土地荒漠化进程。这都将促使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
三、现代化的抗旱手段――人工增雨
1、什么是人工增雨
人工增雨是运用云和降水物理学原理,在一定条件下,通过向云中撒播催化剂,使云滴或冰晶增大到一定程度,降落到地面形成降水。
2、人工增雨原理--根据云的具体情况,播撒致冷剂、结晶剂、吸湿剂和水雾等,以增加云中冰晶浓度,促使云滴增大,改变云滴大小、分布和性质,加速雨滴生长,从而达到增加降水之目的。
3、人工增雨作业方式--目前的人工增雨作业方式主要有三种:在地面布置AgI燃烧炉;高炮和火箭为主的地面作业;飞机催化作业。
4、人工增雨的来由--1932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美国化学家兼物理学家兰茂尔,在科学上实现的最大突破是人工降雨,而这个突破则缘于一次冰箱故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