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铜山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探讨
周 浩
(铜山区水资源管理委员会办公室 江苏徐州 221100)
摘 要:为使水资源开发利用走上注重生态环境、提高用水效率、避免资源浪费、减少污水排放、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的良性轨道,探索水资源管理,重点阐述了加强全区节约用水管理,对用水单位节水技改进行了有益的探讨,以引起社会多方面的重视,从而为全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关键词:水资源;管理;节水;策略
1.铜山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状况
铜山区位于江苏省西北部,环抱徐州市区,全区总面积
1.1水资源状况。全区多年降水量为
1.2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全区工业生产(电力行业除外)、城乡居民生活以地下水为主,农业生产以地表水为主。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人口增加和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水量的需求越来越大,对水质的要求越来越高,用水危机越来越明显的显露出来,本地水资源量已经无法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进入本世纪以来,供需矛盾日益突出,2006年以前每年用水量大都在80000万m3以上:2000年用水81520万m3,2001年用水85630万m3,2002年用水94087万m3(降水量保证率接近95%),2003年用水64913万m3(降水量保证率达50%),2004年用水88996万m3,2005年用水75548万m3,2006年用水81827万m3,2008年用水61501万m3,2010年用水量67144万m3。2006年以后,用水量有一定程度的下降。
全区每年开采地下水在12000-13000万m3之间(其中浅层地下水3000万m3左右,深层地下水9000万m3左右);每年要从微山湖、骆马湖、洪泽湖翻引30000―33000万m3的水量来补充本地水资源不足,特殊干旱年份需翻引更多。
工业生产每年用水11000万m3(其中电力行业用水9000万m3,一般工业2000万m3);城镇及农村居民生活用水6400万m3;农业生产用水62600万m3。
2.铜山区水资源管理情况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展水资源管理工作以来,先后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计划用水、节约用水、计量设施管理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近年来,又在节水型社会载体建设、水资源的保护、水资源合理开发、优化配置、先进计量设施的推广应用、水资源管理信息化、自动化建设、水资源论证制度等方面做了大量有益的尝试。
到2011年底,为区内的用水单位办理取水许可证282份,发证率达100%;安装计量设施238块(其中电磁流量计4台套、超声波流量计14台套、IC卡智能水表89台套、普通水表131块),计量设施安装率、完好率达99%以上;为年取水量超过
铜山水资源管理工作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得到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的肯定,曾经两次获得水利部的表彰,连续多年获得省、市水行政主管部门的表彰和奖励,去年获得了“水资源管理示范区”称号。
3.节约用水工作开展情况
多年来始终把节约用水工作作为水资源管理一项重要工作内容来抓好抓实,开展了工业节水、农业节水和居民生活节水试点工作。
3.1工业节水。努力在提高循环利用效率、废污水再利用、减少管网漏失、改变用水工艺上做文章。自98年以来,先后为26家用水单位开展水平衡测试工作,在10家企业(单位)开展了节水示范项目或节水型企业(单位、高校、社区)创建活动,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提高到65%(不含电力行业用水)。
3.2农业节水。大力推广和建设渠道防渗工程,全区20个镇供水渠道硬化率达80%,渠系利用系数由过去的35%提高到目前的57%;选择高效农业,推广低压管道灌溉、喷灌、微灌、滴灌技术,努力提高水的利用效率,使水的利用率达到80% 以上,个别示范灌区达到95%。
3.3生活节水。加强“水危机”的宣传;加大节水型器具的推广;努力消灭“大锅水”、“福利水”现象,节水器具普及率达89%。通过一系列的节水措施的实施,我区万元GDP用水量逐年下降,从2000年GDP用水量为
铜山区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统计表
年份 |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m 3/万元) |
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不含发电、m3/万元) |
备注 |
2000 |
832 |
421 |
|
2002 |
869 |
261 |
P=95% |
2004 |
376 |
105 |
|
2006 |
282 |
53 |
|
2008 |
215 |
38 |
|
2010 |
174 |
27 |
4.节约用水管理存在的问题
4.1工业、农业、生活节水还没有全面展开。与先进地区比较,我区水资源利用效率依然偏低,新的用水工艺、用水器具、节水措施还没有得到全面推广,工业、农业节水和居民生活节约用水工作依然任重道远。
4.2节水意识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近年来,虽然对计划用水、节约用水、“水危机”等进行了大力的宣传,但是一些人的水忧患意识依然不强,浪费水的现象时有发生。
4.3部分用水单位资金紧张无法进行节水技改。
5. 节约用水的有效途径
5.1全面开展水资源论证制度。对新建、改建、扩建的用水单位,变事后管理为事前介入,在建设单位提出取水许可申请时,要求他们附具有资质单位编制的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报告书(表),在该书(表)中制订节水措施方案,并要求在项目建设时与主体建筑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近几年先后在彭城电厂、徐州电厂、诧城电厂、协鑫电厂、徐州伟天化工有限公司等十多家企业和单位开展了这项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取用新水量、耗水量明显降低,有的企业水循环利用效率达96%,个别企业达到了零排放,新建项目达到甚至超过国内先进水平。
5.2强化水资源费的征收。运用经济杠杆督促用水单位自觉开展节约用水工作。2005年之前,由于水资源费征收标准较低,用水单位开展节水技改积极性不高,主要原因是投资回收时间较长,产生的效益不明显。2005年――2006年两次调整水资源费价格标准,由以前的0.25元/立方米调整到0.76元/立方米,大大增加了用水单位的成本,用水单位从经济的角度重新考虑节水工作,全面自觉开展节水技改,强化用水目标考核,加大节水宣传力度,有力推进节水工作的全面开展。
5.3积极引导用水单位开展节水技改工作。对于一些老用水单位,通过加大宣传力度,使企业法人认识到节水技改的意义,让用水单位充分了解我区水资源的严重紧缺,理解节水技改与用水单位的发展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认识到节水技改的必要性;同时列举用水单位同行业节水技改的成功经验,分析技改后将产生的效益,让用水单位了解节水技改的可行性;同用水单位一起分析我区水资源费价格变化趋势,一起学习有关水法律、法规,计划用水的严肃性,让他们充分理解节水技改的必须性。努力做好企业思想工作,积极引导他们形成主动节水的意识和习惯。
5.4为用水单位节水技改搞好技术指导和技术服务。按照水平衡测试的要求,水资源办公室派出专业技术人员根据用水单位的性质、生产布局、用水连贯性、用水工艺等确定测试方案,设计好表格,并协助企业成立测试小组,明确职责和分工,测试结束后,由技术人员对测试数据进行计算和分析,并形成水平衡测试报告书。根据测试的结果和企业目前用水工艺,同企业领导人一起讨论该用水管理和用水工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引导企业选择合适节水技术、用水工艺和节水技改方案。近年来,先后在江苏久久水泥有限公司、江苏家嘉隆化工有限公司、铜山新汇热电有限公司、徐州矿务集团张集煤矿、诧城煤矿、江苏师范大学泉山校区、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四方锅炉有限公司等10家单位开展了节水技改示范项目和节水型高校的创建活动。这些单位在节约用水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在节水技改上最少的投入七八十万元,最多的投入二千多万元。为搞好节水技改,水资源办公室又帮助用水单位优化用水方案,在节水技改的同时不影响生产、生活用水,并建议企业在大修期间、学校在节假日期间进行节水技术改造;同时协助用水单位建立健全用水管理制度、考核制度及日常用水管理表格等。
5.5努力创造条件,争取资金上的扶持;积极争取政策上的支持。为调动用水单位节水技改的积极性,除省、市配套补助资金外,还积极向区财政争取,为每个参加节水技改的单位按照其投资规模大小补助6-10万元。同时协助用水单位争取税收减免政策和相关配套政策的支持。
通过节水技改,用水单位尝到了甜头。徐州矿务集团张集煤矿、诧城煤矿每个矿节水技改投入都在四五百万元,把所有供水管网进行了更换、所有出水口更换成节水器具、改造了浴室、厕所、所有家庭用水都安装了计量水表,做到用水处处有人管。技改前每个矿每年取水都在150万m3左右,目前每年仅取水60万m3,减少了60%,用三年时间就可收回全部技改资金。徐州师范大学泉山校区浴室改用IC卡智能水表控制节水量达82%,仅用一年半时间就收回了成本。这样的事例还很多,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
通过节水技改,加强了企业的联系与沟通,同时也获得了用水单位对水资源办公室管理工作的理解与支持。
6.结论
进一步加大水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特别是加强节约用水管理的宣传力度,努力提高人们的节水意识,引导人们逐步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运用法律的、行政的、经济的手段强制用水单位进行节水技术改造,加大工程措施投入,全面提高农业节水水平,进一步加大对新建项目的管理,大力推广节水新技术、新工艺和节水新器具的应用。积极争取政策和配套资金,加大对用水单位节水技改扶持力度。完善奖罚制度,大张旗鼓对节水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进行宣传和奖励,对浪费水的单位和个人进行通报和处罚,在全社会养成一个“节约水光荣、浪费水可耻”的风尚。
节水型社会建设,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相信有大家支持、配合加上我们的勤奋,一个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新铜山在不久的将来以新的面貌展现在人们面前,铜山水资源一定能够实现可持续利用,水资源管理也将会再上一个新台阶。
作者简介:周浩 ,铜山区水资源管理委员会办公室,联系电话:051687366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