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普园地 > 科普知识 > 丰县“十四五”农村生态河道建设规划研究

丰县“十四五”农村生态河道建设规划研究

发布时间:2023-09-28 18:26:14     浏览次数:3484

周星岑1 汪洁晶2 李时岭2

(1.徐州市水利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2.盐城市水利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摘  要:丰县农村生态河道建设规划以“保障水安全,修复水生态,彰显水文化,提升水管理,努力实现“河道通畅、水体清澈、岸坡绿化、景色优美、长效管护”为目标,现对农村河道提出规划方案,为“十四五”期间实施生态河道建设提供依据。

关键词:农村生态河道;河道规划;十四五

 

1 水系概况

丰县境内水系属淮河流域泗水水系,以大沙河为界分为两大主要水系:大沙河以西的河流汇入复新河向北流入昭阳湖;大沙河以东的诸河经丰县、铜山区流入微山湖;另外,废黄河自成体系,二坝以下段原河线经徐州、淮阴,折向东于滨海套子口注入黄海。现有梁寨水库一座,标准为小(一)型。丰县境内有大沙河、复新河、故黄河三条区域性骨干河道,河道长度108.9km。丰县共有县级河道15条,总长度约243.81km,县级河道分别为苗城河、太行堤河、西支河、白帝河、四联干河、梁西河、丰徐河、沙支河、惠河、西营子河、东营子河、罗河、子沙调度河、子午河、史南河;乡级河道300条,总长度约1109.1km

2.取得成就

2.1工程实施情况

2016-2020年在丰县范围内对列入规划的县乡河道进行治理,疏浚长度358.45km,土方520.42m3,新增达标堤防2.6km,岸坡整治长度111.16km,其中生态护岸长度1.6km,植树3.05万株,治理配套建筑物79座。其中,整治县级河道3条,疏浚长度27.5km,土方98.65m3,新增达标堤防2.6km,岸坡整治长度27.5km,其中生态护岸长度1.6km;整治乡级河道96条,疏浚长度330.95km,土方421.77m3,岸坡整治长度83.66km,植树3.05万株,治理配套建筑物79座。

2.2管理方式

2013124日,丰县县委、县政府下发了关于建立河长制管护制度,保障丰县水更清的意见(丰委发〔201340号),成立了由党政主要负责人分任第一组长、组长、县督巡委、环保局、发展委、财政局、城管局、建设局、农委、水利局及各镇政府等部门和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县级河长制管理工作领导小组,下设河长制管护工作办公室,负责全县河长制管理日常组织工作,并对推进河道综合治理和长效管理,进行指导协调和督促检查。20131217日,丰县县级河长制管护工作领导小组下发了关于成立丰县县级河长制管护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通知(丰河管〔201301号)。2017127日印发了关于丰县全面深化河长制的实施意见的通知(丰委办〔2017107号),在我县当前河长制工作全面落实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河长制工作方案。各镇(办事处)分别建立了工作小组,对所辖河道实施河长制管理,落实管理措施。

2.3工程实施效益

近年来实施的县乡河道整治工程,社会经济效益显著,为全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粮食稳步增产提供了可靠的水利保障,实现了粮食产量连续净增长;在保障农业增产丰收的同时,又改善了农村的生产生活环境,河道已初步达到水清、河净、岸绿的要求,河道功能得到恢复,水体环境得到改观,深受广大农民群众的拥护,已成为一项群众满意的民心工程。

3.存在问题

经过多年的治理,丰县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灌排体系,大部分的农村水利工程在抗灾减灾发方面挥了重要的作用,但部分河道淤塞严重、排涝标准较低、建筑物不配套等问题仍十分突出,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3.1水土流失严重

丰县属黄泛冲积平原,土壤多属沙质土壤,土质结构松散,土壤极易因风蚀和水蚀造成水土大面积流失。严重的水土流失造成的危害,引起了丰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并通过采取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建设与管理相结合的方式,对水土流失逐年治理,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由于缺乏长期整体治理保护规划,加之投资力度不够,治理保护工作强度远达不到现实要求,特别是新建工程,由于水土保持措施没有及时跟上,导致沟道二次淤积,使工程发挥不出预期的效益。另外河道堤防标准不足,部分河堤不封闭。

3.2河道功能退化

由于丰县土壤主要为粉沙土、沙土、两合土、淤土、盐碱土五种类型,河坡、河堤极易坍塌、淤积,根据丰县水利部门统计,丰县县乡河道平均5年就要疏浚一次。河道淤塞导致了河道的灌排能力锐减,再加上丰县所处的特定地理位置,每临汛期,从安微、山东等地来的客水占大部分,突出表现在丰县的北部圩区、中东部等地,受灾十分严重,严重影响了当地的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据统计,丰县县级河道总长243.81km,现状淤积长度达186.81km,平均淤积深度130cm,现状淤积量269.22m3;乡级河道总长1109.1km,现状淤积长度达1039.48km,现状淤积量1272.67m3。由于河道的淤积,其灌排效益逐渐递减,严重影响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水平,所以河道疏浚工作是非常迫切且必要的。

3.3水域侵占

近几年来交通迅猛发展,在道路建设的过程中,部分路段拦腰切断河道,部分路段设置的过水涵洞尺寸偏小、容易淤塞,部分路段未考虑到未来水系沟通与整治的需要,留有的余地较小,造成了水系不畅。随着城镇、新农村的加快建设,水系在居民点、道路等建设过程中受到侵扰的现象日益严重,常常出现侵占水面、道路拦腰切断河道、过水建筑物规模偏小等现象,造成河面束窄,河道体系被打乱,大大削弱了水系的引水、排水功能,明显加大了防洪排涝压力。

3.4水系不通

一些村庄为交通方便,自行将部分河道缩小,甚至填平,阻碍了河道水系的沟通、河道水变为死水,既影响了河道灌排能力,也恶化了水质。

3.5水质污染

因取排水、行船便利等,境内居民房屋、乡镇企业等多临河而建。存在向河道内偷排工业污水的现象,造成部分河段水体恶化;农村居民生活污水未全部收集处理,居民生活污水直接向河道排放,也造成水体污染;加上平原河网地区河道水流缓慢,自净能力相对较差,多方面因素造成境内河道水环境状况不容乐观。

4.规划目标

丰县2021~2025年拟建成农村生态河道129条,长538.2km,其中县级河道9条,乡级河道120条。至“十四五”末,建成县乡级生态河道长度占县乡河道长度比例达到49%以上。

2035年,丰县基本实现县乡级河道生态化。

5.规划措施

5.1清淤疏浚

农村河道除涝标准基本达到5-10年一遇标准。根据排涝标准校核其原设计标准,在满足灌排需求的情况下,恢复其河道原设计标准,如若原设计断面不能满足排涝需求,则在原设计断面基础上进行拓宽。

5.2水系连通

目前丰县存在一些水系割裂、水体流动性差的河段,影响丰县区域的水资源统筹调配、水生态环境修复改善以及水安全保障等。本规划主要采用河与河之间开挖河道的连通方式,总连通长度10.2km,新增小型引排水配套建筑物388座。

5.3岸坡整治

本次规划按照流经区域将河段划分为生活区护岸和生产区护岸。流经村镇的生活区护岸应结合河道清淤以护岸修整、生态修复为主;流经农田等五人居住的生产区护岸应尽量保持原河岸面貌,以河岸整坡为主[2]。结合丰县实际情况,农村河道护岸采用纯植物措施防护、混凝土防护、木桩防护以及其他防护。

5.4绿化植被

丰县河道外围多生长杨、柳、槐等乔木树种,河边多以野生蒲草为主。近年来,杨絮严重影响了群众身体健康,各地逐步在砍伐杨树,但其它树种未能及时起到水土保持作用,同时随着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日益重视周边环境,迫切要求提高绿化覆盖率,因此在本次规划中对河流沿岸进行绿化设计,使河道具有防洪、水土保持及净化水污染的作用,满足生态的需要。

本次拟结合岸坡稳定、生态修复和自然景观要求,充分考虑丰县的地理、气候特点,本地区河道岸坡主要采用狗牙根等草皮植被,配以紫穗槐、金森女贞球、云南黄馨、红花继木球、海桐球、红叶石楠球等灌木点缀。河岸乔木主要采用垂柳、银杏、国槐、松树、紫叶李、小叶黄杨、水蜡、水杉、香樟、红叶李、碧桃等树木,部分河面开阔的河道,可考虑种植芦苇、菖蒲、香蒲、再力花、黄菖蒲、马蹄莲、水生鸢尾、密花千屈菜、荷花等水生植物,结合自然景观要求采取不同的植物措施,不同的河段营造不同的植物景观风貌,力争做到一河一景。

5.4景观设施

结合河道岸坡整治和沿线镇村布局规划,顺应地形地势特点布置景观节点。景观节点主要包括滨河休憩广场、景观建筑和亲水平台等设施,周边种植景观植物和铺设人行游步道,通过统一道路铺装、栏杆风格显出工程整体性和一致性,同时又各具特色。通过挖掘沿河人文历史以及地方民风民俗,丰富河道的文化环境和艺术美感。

5.5景观设施形式

水岸景观设施主要有滨河休憩广场、临水步道、亲水平台、亲水踏步等。

6.效益分析

6.1社会效益

农村生态河道建设,社会效益相当显著。河道疏浚的实施,河道灌排标准和灌溉设计保证率得到提高,提高河道拦蓄雨水径流能力,提升农田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改善农村水质水环境,改善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很大程度上缓解制约经济发展的水多、水少、水脏的瓶颈问题,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大幅度调整,工业用水得到有效的供给和合理配置,给全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6.2 生态效益

农村生态河道规划实施后,在河堤上适当种植草、花、灌木,不仅可达到水土保持的目的,还可创造优美的亲水环境,重现水清、岸绿、景美的自然风光,提高河道的景观和生态功能,形成良好的河流景观,整个生态环境会得到改善,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也将提高。主要体现在:一是水环境明显改善。不少地方通过兴建水源工程,无水变有水,死水成活水,昔日的不毛之地,经过治理,将变成了肥沃的土壤。二是环境效益十分明显。对小流域治理,有效控制水土流失。通过本项目的实施,增强了抗旱和除涝能力,为粮食安全生产奠定基础。从长远来看,农村生态河道建设的公益性质将越来越明显,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将成为主导,农村生态河道建设也将成为生态与环境修复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规划2021-2025年植树造林49.98万株,新增岸坡绿化面积445.1m2

6.3 经济效益

通过农村生态河道建设,全市的农业生产条件将得到有效改善,不仅能有效地扼制涝灾渍害,而且对抗御干旱、洪涝,确保农作物增产、增收,增加农民收入以及工业的发展都将起到重要作用。

农村生态河道建设以后,加快了丰县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作物的布局更趋于合理化,经济作物将占群众收入的主导地位。生态河道实施后,2021-2025年可改善灌溉面积约12.12万亩,改善排涝面积约20.2万亩。

着重分析农村生态河道工程实施后,对社会经济影响包括对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农业生产能力、改善生态环境方面以及直接、间接取得经济效益等方面的分析与评价。

 

参考文献:

[1] 刘根祥,刘 . 建湖县“十四五”农村生态河道建设规划研究城市污水处理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研究[J].海河水利, 2022.01.008.

[2]刘春华.南雄市中小河流现状及治理探讨 [J].广东水利水电,2013-12.

作者简介:周星岑(1989.03-),江苏徐州人,研究方向为水利工程规划设计。通讯地址:江苏省徐州市高新区经纬路2号, Email: 364173297 @qq.co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