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普园地 > 科普知识 > 浅谈徐州市黑臭河道治理

浅谈徐州市黑臭河道治理

发布时间:2023-09-28 18:15:09     浏览次数:2030

陈思光

(徐州市水利建筑设计研究院,徐州 221000

 

摘  要针对徐州市河道黑臭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介绍黑臭河道治理的技术方法和工程实践。并对徐州市进行黑臭河道治理提出意见和建议,为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建设生态卫生城市创造条件。

关键词:黑臭河道;形成原因;治理方法;

                                                                                                  

徐州市地处古淮河的支流沂、沭、泗诸水的下游,境内河流纵横交错,以黄河故道为分水岭,形成北部的沂、沭、泗水系和南部的奎濉河水系。随着徐州城市发展,水资源的用量需求日益增大,而市区水环境却逐渐遭到人为的破坏。城市建设中挤占河道现象突出,加之市区部分生产生活污水直接入河,造成市区河道断面缩窄、水体污染、河道黑臭、水环境差,同时对徐州市区社会管理、城市运行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也造成巨大的影响。

2016年编制的徐州市区黑臭河道治理规划中,共将徐州市区76条河道界定为黑臭河道。城市黑臭水体是指城市建成区内,呈现令人不悦的颜色和(或)散发令人不适气味的水体的统称,河道黑臭严重影响居民身心健康,亟需治理。

1 黑臭水体形成原因

1.1 水系不畅

徐州市存在一些水体属于断头水体,不与其他水体联通。由于水体处于静止状态,只进不出,难与外界交换,易富营养化,形成水华,受到有机污染时最易发生黑臭,失去自净能力。

1.2 河道淤积堵塞

由于河道多年未整治、河道断面不满足设计要求,或者河道被填埋、城市建设挤占河道等原因,导致河道空间减小、水面缩窄、淤积现象严重。河底淤泥会释放大量的氮磷物质,造成水体富营养化。

1.3 缺乏水土保持

土壤侵蚀与非点源污染密不可分,土壤侵蚀带来的泥沙含有有机物、金属、磷酸盐以及其他毒性物质,会给受纳水体水质带来不良影响。污染物流失量会随水土流失量的加大而加剧。

1.4 缺乏水生态保护措施

河道硬化程度高,缺乏有效的水生态保护措施,河流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河流水量减少,人为干预严重,生物的多样性条件被破坏,导致河流生态系统严重退化。

1.5 污水直排入河

河道两侧截污管网不完善、雨污水管网混接、管网老化漏损等导致河道两侧排水户污水进入河道。

2 黑臭河道治理方法

城市黑臭水体的整治应按照“控源截污、内源治理;活水循环、清水补给;水质净化、生态修复”的基本技术路线具体实施,其中控源截污和内源治理是选择其他技术类型的基础与前提。

2.1 控源截污

控源截污是黑臭水体整治最直接有效的工程措施,也是采取其他技术措施的前提。通过沿河沿湖铺设污水截流管线,并合理设置提升(输运)泵房,将污水截流并纳入城市污水收集和处理系统。对老旧城区的雨污合流制管网,应沿河岸或湖岸布置溢流控制装置。无法沿河沿湖截流污染源的,可考虑就地处理等工程措施。严禁将城区截流的污水直接排入城市河流下游。实际应用中,应考虑溢流装置排出口和接纳水体水位的标高,并设置止回装置,防止暴雨时倒灌。

2.2 面源控制

结合海绵城市的建设,采用各种低影响开发(LID)技术、初期雨水控制与净化技术、地表固体废弃物收集技术、土壤与绿化肥分流失控制技术,以及生态护岸与隔离(阻断)技术;畜禽养殖面源控制主要可采用粪尿分类、雨污分离、固体粪便堆肥处理利用、污水就地处理后农地回用等技术。

2.3 内源治理

城市水体沿岸垃圾清理是污染控制的重要措施,其中垃圾临时堆放点的清理属于一次性工程措施,应一次清理到位;水生植物、岸带植物和落叶等属于季节性的水体内源污染物,需在干枯腐烂前清理;水面漂浮物主要包括各种落叶、塑料袋、其他生活垃圾等,需要长期清捞维护;底泥污染物的清理,快速降低黑臭水体的内源污染负荷,避免其他治理措施实施后,底泥污染物向水体释放。

2.4 活水循环

通过设置提升泵站、水系合理连通、利用风力或太阳能等方式,实现水体流动;非雨季时可利用水体周边的雨水泵站或雨水管道作为回水系统;应关注循环水出水口设置,以降低循环出水对河床或湖底的冲刷。调水不仅可借助大量清洁水源稀释黑臭水体中污染物的浓度,而且可加强污染物的扩散、净化和输出,对于纳污负荷高、水动力不足、环境容量低的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效果明显。

2.5 生态修复

生态修复包含岸线修复、生态净化、人工增氧等措施。采取植草沟、生态护岸、透水砖等形式,对原有硬化河岸(湖岸)进行改造,通过恢复岸线和水体的自然净化功能,强化水体的污染治理效果;采用人工湿地、生态浮岛、水生植物种植等技术方法,利用土壤-微生物-植物生态系统有效去除水体中的有机物、氮、磷等污染物;综合考虑水质净化、景观提升与植物的气候适应性,尽量采用净化效果好的本地物种,并关注其在水体中的空间布局与搭配;需进行植物收割的,应选定合适的季节;采用跌水、喷泉、射流,以及其他各类曝气形式有效提升水体的溶解氧水平;通过合理设计,实现人工增氧的同时,辅助提升水体流动性能;射流和喷泉的水柱喷射高度不宜超过1米,否则容易形成气溶胶或水雾,对周边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

3 管理措施

3.1 明确工作职责,落实资金保障

根据《徐州市堤坝管理条例》和《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市区主要河道管理的意见》等有关文件精神,明确工作职责;徐州市区黑臭河道治理工程投资由市区两级财政出资。运行管理经费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及各自的管理范围和职责,市管及云管委管理的河道管理运行经费由市财政负担;主城区管理的河道管理经费由市财政根据考核结果由各区承担。各区应参照市区主要河道管理模式保障对其他区管河道管护投入。

3.2 强化目标管理,严格执法监督

强化水环境质量目标管理。明确各类水体水质保护目标,逐一排查达标状况。未达到水质目标要求的地区要制定达标方案,将治污任务逐一落实到汇水范围内的排污单位,明确防治措施及达标时限,方案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备案。

3.3 落实主体责任,严格目标考核

徐州市人民政府签订水污染防治目标责任书,分解落实目标任务,切实落实“一岗双责”。每年对行动计划实施情况进行考核,考核结果向社会公布,并作为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

3.4 健全长效管护,巩固治理成效

各区政府要认真遵循河道水环境管理相关标准,以河道入河排污口、污水收集及处理设施、水域环境保洁及河道公共设施管护为重点,进一步细化河道管护作业规程,着力提升河道管护规范化标准化水平。

3.5 组织公众参与,加强社会监督

为公众、社会组织提供水污染防治法规培训和咨询,邀请其全程参与重要环保执法行动和重大水污染事件调查。公开曝光环境违法典型案件。健全举报制度,充分发挥“12369”环保举报热线和网络平台作用。限期办理群众举报投诉的环境问题,一经查实,可给予举报人奖励。通过公开听证、网络征集等形式,充分听取公众对重大决策和建设项目的意见。积极推行环境公益诉讼。

 

作者简介:陈思光(1984- ),男,安徽宿州,硕士,徐州市水利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城市排水规划设计,联系电话:18796258637,邮箱:441065505@qq.co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