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普园地 > 科普知识 > 浅析提升徐州新城区景观湖水质的策略

浅析提升徐州新城区景观湖水质的策略

发布时间:2024-01-22 10:29:46     浏览次数:1461

胡晶晶

(徐州市大龙湖管理处,江苏徐州  221000)

 

摘  要: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水利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命脉。水的最大利用价值要靠水利工程调控才能更好实现。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地发展,水利工程投资建设不断增加,相应的水环境建设迫切需要创新;特别是水的自然生态平衡,水质的提升,水景观的深度建设都要进一步去完善。本文针对徐州新城区水环境建设进行分析及社会调查,探索管理工作中存在问题的原因,主要是管理体制落后,运行机制不活,治污措施没有从源头做起,治污理念没有坚持以人为本,以科学发展观为导向,水环境的保护及治理投资不够,水环境开发利用务实性、创新性不够。为此,本人提出相应科学合理的对策性思考,使徐州的水环境、水生态有实质性的推进,真正实现人、水、社会、自然和谐发展新空间。

关键词:水环境  治理   提升   策略

 

水,孕育了人类,孕育了文明;水,支撑着历史的发展,自古至今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然物质,人类的生产、生活都离不开水,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人类对水的利用也日趋明显,历代治水理念不断升级,随着经济社会快速的发展,水环境建设在社会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 水利工程与水环境提升的统筹兼顾性

    水利工程对河流生态系统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干扰,由于水利工程建设大多建于天然河道上,破坏了河流长期演化成的生态环境,使得河流局部形态均一化和非连续化,从而改变了河流生态环境的多样性。同时,由于水利工程的建设(尤其是水库建设),一方面大量的植被,如林地、草丛、农田等遭到严重破坏;另一方面,工程建设需要迁移、安置淹没区和工程土地占用范围内的居民,拆迁重建工矿交通等等基本设施,以及保护和文物古迹等,如果这些建设不合理,就可能造成第二次污染,产生了一些新的环境问题。当前,“以人为本,环境至上”的理念成为保证我国经济和社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因此,水利建设也应向着生态水利和环境水利的方向发展,努力在保障水利建设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保护河流的自然生态环境,环境水利工程建设中的生态保护应受到足够重视。

2 保持水的自然生态的重要性

水环境是构成自然环境的基本要素之一,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场所,它围绕人群空间,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一般说来,水环境具有以下明显特征:首先,环境对维持河流生态起着重要作用。水环境的恶化就意味着河流生态功能的下降,直接反映了水环境的重要性。其次,水环境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水是“生命之源”,人的生活与水是密不可分的。健康和成熟的水利产业能够提供家庭及工厂饮用水以及废水排放的服务(包括污水处理),其范畴主要包括原水的开发与利用、供(用)水系统操作服务、残余物质处理服务、先进造水处理技术研发等。水环境也是一种文化的载体,水是人类的财富、文明的载体以及万物之本源。可以说,水给了人生命和思想,人借水创造了文明和文化。

3 水环境改造工程的重要性

优质环境是水利创新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为此,环境水利工作也相应地具有以下特点:第一,环境水利工程应是满足社会发展需要而实施的水利行为,要充分考虑水利环境保护,不能以破坏水利环境为代价。第二,环境水利工程应能充分满足人民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第三,环境水利工程应对已造成的水环境破坏进行治理和恢复,为恢复健康的水利产业提供服务。第四,环境水利工程应与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相适应,要提供良好的水环境,以此成为水文化的传承重要载体。总之,环境水利工程在水利发展史上是普通水利进入到生态水利的新飞跃,它将从单一的、局部的水利进入到整体的、系统的、科学的、可持续的水利,从简单的、单维的水利进入到复杂的、多维的水利,满足更多方位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平衡要求。因此,环境水利工程是“生态的水利工程”。

环境水利工程是在生态保护的基础,遵循“以为为本,环境至上”的核心原则,从生态的角度出发进行的水利工程建设,建立满足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利用的水利体系,从而达到可持续发展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它既是对传统水利工程功能的延伸和拓展,也是现代水利建设的一个新的课题。环境水利工程从宏观上讲就是研究水利建设与生态保护和恢复的关系,因此,把人和水体作为整个生态系统的要素来考虑,照顾到人和自然对水利的共同需要,通过建立有利于促进环境水利工程规划、设计、施工和维护的运作机制,从而达到水生态系统改善优化、人与自然和谐、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4 新城区景观河、湖水质存在问题及产生的原因

   随着新城区建设逐步扩大及相关功能逐步完善,新城区的水环境建设更加日显重要,水环境的建设对新城区的整体面貌起到关键性作用,因为水环境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水环境大大彰显了人与社会、自然和谐优美的生态空间;打造一个品牌城市,或者被人们首选适宜居住的最佳城市就是考量这个城市的水环境指数;水环境的关键点就是水质的指数是否达标。主要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1、新城区的水系还没有按照规划设计方案进行全部贯通,大韩河、肖庄河、张屯河、赵武河、顺堤河目前都是断头河,无法流动的静态水。

2、拦山河、琅河、人民河、闫河、多年淤积河床狭窄,河内杂物拥积,杂草丛生,河岸被村民摊平种植农作物。

3、河的水位控制闸年多失修,损坏严重。

4、河道保洁及水位控制闸管理不到位。

5、河、湖沿线的污水控制截留不到位。

6、新城区建设初期,新小区排水设计是雨污混流,直排景观河。

7、污水管网建设过程中过河管未能按照设计要求施工,渗漏河中较大。

8、市民迷信纳福求财,把买来鱼在河、湖内放生。

9、游客随意将饮食垃圾袋随手投入河湖内。

10、夏季大量水草丛生。

11、炎热夏季河、湖内水温过高,严重缺氧,病死鱼较多。

12、主汛期从周边景观绿化区表层垃圾随雨水流入河、湖。

产生的原因有

1、河、湖管理体制滞后。

2、污水处理设计及建设工程质量有问题。

3、市民、游客存在不良习惯。

4、监督管理体系不建全。

5、投入管理经费不足。

6、截污处理措施不到位 。

5 提升水质几点思考

目前,新城区水环境综合治理成效有很大改观,但是与江南城市水环境建设还有些差距,为进一步打造徐州新城区水生态自然景观,针对水环境治理提升水质指标,形成水生态自然和谐空间;本人提出以下几点不成熟的思考:

1、借鉴江南城市水环境治理办法,创新河、湖水环境管理体制,实行“河长制”,市长就是首要责任人,层层分解,具体都是责任到人,实行区域化管理,使水环境治理落到实处,并且实行长效管理机制,常态化管理模式;强化管理责任,增加河、湖养护经费,有力保障河长制顺利推行。

2、截污减排,从源头治起,才是最关键,把与河、湖所有相通的排污口拦截引入污水管道,对于初期建设的雨污混流的管道,按照雨污分流原则重新改造好,确保污水直排污水管网,对于过河污水管网渗漏现象,采取局部修复或重新改道处理。

3、对于新城区景观河道按照投资计划,逐步拓宽清淤,河道两岸进行绿化,有效控制水土流失导致河床淤积,凡是断头河逐步与新城区黄河打通,同时建设控制闸确保安全水位,形成流动水环境,才是保证水质提升的根本措施。今后所有水利在建项目在规划设计前期务必考虑到水生态、水环境、水文化、水景观工程都有等功能配套建设,每建成一个水利工程都有一个新的水生态自然景观乐园。

4、对于河、湖水域内杂草丛生,导致水质蜕变,采取养殖相对量生态鱼,按照26%—30%比例水域面积投放生态鱼(草鱼、家鱼、混鱼)来有效控制水草密集腐烂,形成含有过量磷、碳酸钙、磷酸指数严重超标,自然形成劣五类水质.

5、在水域里适当种植以吸收水中氮、磷等元素提供自身生长的植物,茭白、美人蕉、灯芯草、莎草、水葱、芦苇、黄花莺尾等20余种水生植物,它们不仅能够有效地吸收水体中氮、磷等元素,起到净化水质、美化环境的作用,而且这些植物治污技术比其它处理方式的成本要低三成。

6、逐步加大水环境治理监督作用,监督者来源于主管部门及市民、游客,主管部门加大对区域化管理的水域不定时抽查,同时,公布监督电话,发动市民及游客的监督作用。

6 结束语

综上所述的六个提升水质观点,严格按照规范程序落实治污措施,水环境的综合治理效果会有量变到质变的提升。水环境的治理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城市的各个层面都会有崭新的变化,徐州城到处呈现水生态、水文明、人与社会、自然融为一体的和谐空间,让市民的生活更加温馨,让市民的健康更加给力;使徐州真正成为一个适宜居住的文明环保城市。

 

参考文献

[1]方子云.中国水利百科全书.环境水利分册.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4年1月

[2]张岳.中国水利发展战略文集.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4年12月

[3]徐海波.徐州市现状水资源量分析计算报告.河海大学环境学院出版.2004年10月

[4]张春松.水资源保护与管理.河海大学出版社.2012年12月

[5]刘学功 李金中 江浩.城市水环境改善与水源保护技术.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2年2月

[6]王海政.水资源规划决策理论与实践.黄河水利出版社.2010年12月

作者简介:胡晶晶(1984年03月,本科学历,徐州市大龙湖管理处职工,从事水利工程运行管理方面的工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