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市区内涝成因分析及应对措施
赵智磊1,李祥云2
(徐州市供排水管理中心,淮安市水利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徐州分公司)
摘要:针对目前国内城市内涝频发的现状,以徐州为例,全面分析城市内涝的特点和成因,总结出气候地形、河道排涝能力、排水管网标准、水面率变化、水环境管理等影响因素,提出完善排水防涝综合体系,提升排水防涝综合管理水平,强化实施保障等综合应对措施,以解决城市内涝问题为切入点,助力徐州深入建成高质量发展城市。
关键词:内涝成因;应对措施;系统治理
0 引言
近年来,我国平均每年发生200多起不同程度的城市内涝灾害。徐州市区饱受内涝侵扰,特别是2012年9月7日、2018年8月18日、2022年7月30日特大暴雨,合计造成125处严重积水,个别下凹式立交最大积水处深度近6m,不仅严重影响城市正常生产生活秩序,也造成严重生命财产损失。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城市内涝治理的实施意见》中指出:“治理城市内涝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涉及城市安全底线,既是重大民生工程,又是重大发展工程。”如何做好内涝风险应对工作,是城市安全的重中之重,也是建成高质量发展城市的必修课。现就徐州市区内涝成因及应对措施分析如下。
1 内涝成因分析
1.1 气候及地形特殊复杂
徐州城区属半润湿暖温带季风气候,多年平均降雨量924mm,但是年际、年内分配不均,黄淮气旋、台风南北切变,造成暴雨天气,出现明显“旱涝急转”,易引发严重洪涝灾害。城区周围岗岭起伏,群山环绕,四周高、中间洼, 形成了“锅底洼”的特殊地形,加上“一城三域”的复杂水系,徐州城区自古以来水患不断,洪涝灾害频繁。
1.2 骨干河道排涝能力有待提升
受土地指标、资金等限制,上一轮城市防洪规划中的部分河道、排涝站、截洪沟尚未有效治理,城区南部唯一外排流域性河道奎河排涝标准仅为3年一遇,东部主要外排流域性河道房亭河排涝标准不足10年一遇,主要排涝骨干河道房改河排涝标准不足5年一遇,李井
大沟、台子河下段、老牛河中段等干支沟淤积排水不畅;规划的奎河徐庄、晁湖等沿线5座排涝站尚未建成,涝水排除困难,低洼地区经常受淹;徐州市区已形成“城包山”格局,九里山、子房山、凤凰山、龙腰山、托龙山等缺少完善的山洪截洪措施,暴雨时山洪灾害影响严重。
1.3 排水管网整体标准不高
徐州作为老工业基地,城区建设年代较长,早期建设管网标准不高,经统计城区约1400km排水管网中,排水标准不足1年1遇的管网占57%,1~2年一遇管网占6%,2~3年一遇管网占3%,3~5年一遇管网占4%;近年来,轨道交通建设突飞猛进,管廊建设也逐步成熟,城市大基建项目的建设对排水体系产生一定影响,部分排水通道被切断、占用等现象时有发生,对原本排水标准不高的系统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1.4 河道、水面被暗化、侵占,竖向控制不足加剧了内涝产生
随着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建设过程中侵占排水河道,缩小河道断面,部分明河被改造为排水暗沟等行为不断发生,导致排水通道断面减小,排水能力严重下降,如泉山区的史庄大沟、三环西路边沟,鼓楼区的二环北路沟、下淀大沟,云龙区的二道中沟、一道中沟、狮子山大沟上段等排水沟被填埋,奎河支流泰奎大沟、三八河支流黄山大沟、二坝窝大沟等被暗化;在城市建设中,因填掉了市区原有低洼水体,降低了市区调蓄雨水的能力,也加重了内涝,如原矿务局附近的水塘被填平后,内涝频发;城市的快速扩张导致不透水地面剧增,径流系数增大导致排水管网系统压力增大,部分管网难以满足开发后的排水需求;绿地世纪城、铜山高新区南部等部分地区建设时竖向标高控制不到位,片区雨水外排困难,造成内涝频现。
1.5 城市水环境建设加大了排涝管理难度
在城市开发建设同时,徐州相继实施了城区河道整治、水系贯通、湿地建设等一系列城市水环境工程,并明确了城市河道景观生态水位和汛限水位,为城市水环境建设提供良好的水利基础条件,但同时也造成部分河道正常蓄水位偏高,加大了河道防洪排涝的水情预报、水位预降、调度控制等管理难度;为保障水环境,部分排水工程因未能实现彻底雨污分流在出口处设有截污闸或对口门进行了封堵,降雨时难以准确把控口门开启时机,易造成管网或河道上游水位壅高,易发内涝现象。
2 应对措施
针对徐州市区内涝问题,建议深化推进以下应对措施:
2.1 完善排水防涝综合体系,系统推进内涝治理
一是提高防洪排涝能力。大力推进奎河、房亭河等流域骨干工程整治,增强流域外排能力;抢抓国家中小河流治理契机,力争将房改河、郑集河分洪道等纳入区域骨干河道治理计划,扩大区域外排能力;加快李井大沟、老牛河等排水干支流疏浚,保障内部河道畅通;推进徐村、晁湖等奎河沿线泵站建设,提升圩区强排能力;继续实施九里山、龙腰山等拦山截水沟,有效拦截山水。
三是提标设施排水能力。2020年以来,已实施新建雨水管网近百公里,新建排水管网全部要求高标准建设,主城区新建雨水管道要满足3~5年一遇标准,重要地区要满足10年一遇标准,地下通道和下沉式广场要满足30年一遇标准,非主城区要满足2~3年一遇标准。近年来,徐州市强力推进积水点治理、城市更新、道路改造大修、老小区改造、污水提质增效、雨污分流等工作,城区已新增排涝站16座,新增强排能力近80m³/s,城区强排能力已超200m³/s,完成管网新建、改造近400km。
四是完善源头减排能力。水务与城建部门统筹推进海绵城市建设,项目规划前期积极落实“渗、滞、蓄、净、用、排”等理念,新建项目按规定标准配套建设雨水收集利用设施。
五是强化城市空间布局和竖向管控能力。结合国土空间规划,完善“山、水、林、田、湖、草”区域流域自然生态空间格局,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以及城市蓝线、绿线等重要控制线;强化竖向管控,新开发区域,要综合防洪设计水位、圩区最高控制水位、安全超高等因素,加强城市竖向设计,合理确定地块高程,对竖向高程不合理、局部低洼地块要结合城市更新逐步调整填高或设泵强排。
2.2 提升防涝管理水平,增强城市韧性
一是提升设施运营养护水平。2019年,徐州市出台了《徐州市排水与污水处理条例》,明确了排水设施养护维修责任主体,建立了市场化养护、巡查、检修等制度,每年对2600余公里、9万余座窨井进行疏通清掏;同时结合污水提质增效达标区建设推进专业养护进小区,基本消除养护空白区;每年定期对河道闸站、雨水泵站,特别是下穿立交、隧道、轨道交通、高架道路、地下空间等排水设施检修养护。
二是提升应急管理处置能力。2023年徐州市减灾委员会办公室市共印发《重要天气应对工作提示单》13次,发布应急“叫应”3次,依托滚动研判、快速预警、叫应响应3项特色机制,徐州实现“自然灾害会商研判1个月、预警发布1小时、叫应到位1分钟”的防汛防灾应对程序;同时针对每轮强降雨天气,市应急管理局联合水务、气象、公安、城管、文旅、住建等部门,提前会商研判,根据已制定的下穿立交、隧道、轨道交通、综合管廊及设有重要设施设备的地下空间等专项应急预案,部署防灾工作、协同联动;水务部门运用“智慧水务”系统科学精准实施城市雨水管网、内外河湖动态“联排联调”,市供排水管理中心在易淹易涝积水地段,前置泵车水泵和运行人员,实施24小时在岗调度、精准处置。
三是提升智慧水务建设质效。近年来,徐州持续投入超亿元,不断加快城市智水平台建设,构建了具有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功能的智慧水务网络;2024年,又新增建设18个河道水情监测、10个雨量站、82个截污闸视频及液位监测、10个易淹易涝点监测等排水感知系统,主要河湖、排涝闸站、敏感管网、易涝积水点等区域智能感知设备进一步完善,推进建设数字河道、数字闸站、数字管网,逐步实现“安全远控、无人值班、少人值守”;在排水管网等设施排查的基础上,建立了排水管网地理信息系统(GIS),实行动态更新,逐步实现信息化、账册化、智慧化管理;排水防涝综合规划中推广使用包括城市市政雨水管网模型(MIke Urban)、城市水系模型(Mike 11)和城市地表漫流模型(Mike 21)构建的城市排水防涝系统耦合模型,通过排水防涝模型进行不同降雨重现期情景的模拟计算,对排水管网排水能力和城市内涝风险进行分析评估,对城市排涝泵站、调蓄空间、行泄通道等设施进行科学的规划布局和有效的空间管控,为城市内涝防治设施规划管理和内涝整治工程建设提供支撑。
2.3 强化实施保障体系,确保措施落地
一是发挥工作机制优势,压实工作责任。徐州市委、市政府组织成立了市区易淹易涝积水点综合整治指挥部,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担任第一指挥和指挥,下设办公室和综合协调、工程实施、资金保障、交通导改、管线迁改等“一办五组”统筹实施。印发了《徐州市区积水点治理实施方案》等,明确了城市人民政府是城市内涝治理工作的责任主体,水务、财政、住建、城管、资规、发改、公安、交通、应急等部门按照责任分工推进落实。市人大采取五级人大监督,市政协不定期对积水点工程进行调研、指导,市委、市政府督查室半年一次考核,市积水点治理指挥部办公室每周调度工程进展、每月对工程质量进行督导、每半年进行综合考核等方式对工程进行监督。
二是加大建设资金投入,强化资金保障。按照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原则,利用国有企业平台募集政府专项债券等资金38亿元,用于城市内涝及雨污分流工程;建立了水务一体化产业链,探索供水、排水和水处理等水务事项全链条管理机制,吸引社会资本参与。通过财政评审、过程监管、竣工审计等多环节控制,严格规范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提升项目竣工率。
三是加强用地需求保障,确保项目落地。将房亭河、奎河等流域区域河道及沿线泵站建设纳入国家重大项目清单,用地需求纳入《徐州市国土空间规划》,同时,每年编报排水防涝设施用地需求计划,纳入国土部门年度建设计划,确保排水防涝设施用地需求。
3 结语
城市内涝是一个复杂而严峻的问题,需要多方面的努力来解决。通过合理规划城市建设、完善排水系统、建设雨水管理设施,以及应用科技手段实现内涝监测预警,完善非工程措施,可以大大减轻内涝带来的风险和损失,为城市防涝度汛提供有力支持。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城市内涝治理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21〕11号)
[2]《市委办公室 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徐州市区积水点治理实施方案的通知》(徐委办〔2022〕99号)
作者简介:赵智磊(1986.08-),男,汉族,山东滨州人,学士学位,徐州市供排水管理中心,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水利水务规划、城市防洪及内涝治理等工作及研究,通讯地址徐州市新城区新安路9号,邮编22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