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交流 > 学术论文 > 构建大供水体系 保障饮用水安全――关于徐州市区供水情况的调研

构建大供水体系 保障饮用水安全――关于徐州市区供水情况的调研

发布时间:2013-09-12 14:23:51     浏览次数:2290

     韩永红

  (徐州市水利局供排水处  221018

  :徐州市区城市供水比较脆弱,本文从水量、水质、水压三大参数入手,详细分析当前存在问题,并提出构建大供水体系的建议。

关键字:城市供水  工程建设

饮用水安全是关系民生的重要问题,是一个地区发展水平和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也是实现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指标。胡锦涛总书记明确要求:要把切实保护好饮用水源、让群众喝上放心水作为首要任务。今年3月份以来,市政协委员和专家组成调研组对我市市区饮水安全工作进行专题调查研究,调研组多次深入水源地、水厂、加压站等现场,广泛收集、分析有关资料、数据,并组织座谈讨论。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城市供水现状

徐州市区现状供水体系由五部分组成,分别为徐州首创水务公司、金山桥自来水公司、潘塘自来水厂、铜山自来水公司和贾汪自来水公司,分别负责徐州市主城区、金山桥开发区、铜山新区和贾汪区的供水工作,服务人口200余万人。其中徐州市主城区供水由徐州首创水务公司承担(包括铜山区城区转供首创水务公司供水,日供水量2万立方米),日供水能力为35万立方米,在夏季用水高峰,日供水量已达34万立方米。

1、水量。我市市区饮用水源地主要由地下水和地表水两个部分组成。地下水源主要包括丁楼、张集、汉王、汴塘等地水源地(七里沟、新河水厂水源地因污染停用);地表水源地在铜山境内柳泉镇小沿河,是经省政府批复市区唯一在用的地表水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目前全市地下水日取水量为25万立方米,地表水日取水量为16-18万立方米。

2、水质。近年来政府先后投资3亿多元,对小沿河水源地进行了综合治理,通过实施生态修复、产业结构调整、水草种植、安装曝气装置等多种措施,小沿河水源地水质连续8年稳定达标。我市地下水源主要为岩溶水,水量稳定、水质可靠,近年来我市加强了市区地下水源保护力度,持续开展地下水专项整治,有效压缩地下水开采量,基本达到了采补平衡。基于原水水质持续好转,加之2010年我市完成刘湾水厂提标改造工程,出厂水质综合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

3、水压。实施水务一体化管理后,我市加强了供水安全方面的投入,特别是在供水管网方面,相继建设和改造了东清水主干管、南三环、北三环和西三环供水管网及市区部分主干管,对部分管网瓶颈进行改造,实现了各水厂间互联互通。另外,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市区老旧小区和城中村供水管网改造,并开工建设了南北两座加压泵站,市区供水水压大大提高。

二、当前存在问题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不断深入,饮用水安全风险问题日益突出。综合分析徐州市区供水现状,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问题:

1、供水能力不足。2010年,为应对全市供水紧张形势,市水务局实施了供水安全保障工程,在汉王开辟新的水源地,进一步提升刘湾水厂制水能力。但现状供水水量仅能满足目前脆弱的供需平衡,无发展空间和应对突发事件能力,一旦某一供水环节或水源地出现问题,势必影响城市供水安全。

2、供水水源匮乏。现状供水过度依赖地下水,约占市区饮用水的三分之二。地下水源因长期超采,部分地区已形成大面积降水漏斗;另外,部分地下水源因四氯化碳污染,至今未能恢复供水。地表水源单一,主要依靠小沿河水源地,易受山东上游来水影响,安全供水应急处置能力薄弱;顺堤河备用取水口及京杭运河解台闸下水源水质不稳定,与省水源地达标建设标准存在较大差距。

3、管网建设滞后。目前,我市主城区DN75以上供水管网总长1200多公里。但随着城市不断扩大,供水管网铺设明显滞后,主城区三环路以外大部分地区都没有铺设市政供水管网,并且供水管网建设多依赖于城市交通干道,施工过程中需开掘道路或占用绿地,存在工程审批难、赔偿费用高等问题。另外,我市尚有270余公里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铺设的普通铸铁管和混凝土管,因材质缺陷和铺设年代久远,整体较为脆弱,跑、冒、滴、漏现象较为严重,特别是夏季用水高峰期间爆管现象时有发生。

三、几点建议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通过实地察看和召开各类座谈会讨论,充分吸纳社会各界意见,并经相关部门初步论证,对市区供水安全工作提出如下建议:

1、开发应急备用水源。从供水安全方面考虑,目前地面水厂以下级湖为水源,水源单一,近年来屡次发生水污染事故,使城市供水安全可靠性受到威胁。地下水超采和污染使得可用资源逐步减少,加剧了对供水安全的威胁。省人大发布的《关于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的决定》中明确要求实行双水源供水。按照江苏省《全省美好城乡建设行动实施方案》要求,应急备用水源建设已列入各级政府考核事项,2012年要开始建设,2015年投入使用。有鉴于此,开发新水源地已经迫在眉睫。骆马湖是我国第七大淡水湖,湖区面积375平方公里,总库容9亿立方米,水质常年保持在类,深水区可达类水标准,水体自然净化能力强,是我市未来最安全、最可靠的地面水源地,建议尽早启动骆马湖水源地建设,以备应对突发水污染事件、提高城市供水保障程度、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另外,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完成后,京杭运河作为清水廊道,视其水质状况,恢复启用解台闸下水源地;逐步压缩地下水源的开采,涵养地下水源,作为应急水源备用。

2、加快水厂建设。今年2月,我市开工建设刘湾水厂二期工程,预计明年底竣工投产,届时供水能力将达到40立方米。但随着我市经济发展和城市规模不断扩大,贾汪区、铜山区已与主城区融为一体,整体供水能力亦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此应加快推进市区区域供水规划落实,启动骆马湖水源地和第二地表水厂建设。市水务局于2010年初步完成了第二水厂建设方案,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工程拟从中运河取水,建设原水水厂,原水分送至刘湾地面水厂、贾汪水厂、铜山水厂、李井水厂(拟建的第二地面水厂),供水总规模为40立方米/日。另外,围绕城乡供水安全目标,实施主城区与贾汪区、铜山区、开发区供水管网建设,推进各水源地之间原水互联、清水互通,逐步实现环状供水格局,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区域集中供水,逐步达到同水源、同管网、同水质,实现城乡一体化供水的目标。同时,更新改造城市老旧管网,抓实抓好民生实事工程。

3、保护饮用水源。按照省人大《关于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的决定》和省发改委、水利厅《全省饮用水源地安全保障规划》要求,科学编制饮用水源地规划,划定饮用水源地及其保护区范围,逐步完善水源地保护设施,实施水源地生态修复,促进水源地水体生态恢复和系统健康,改善水体水质。加大饮用水源地安全整治力度,坚决清除饮用水源地安全保护区的违章建设,整治污染排放源,消除安全隐患。建立水源地监测预警机制,加强饮用水源地水质监测和分析预警,制定应急处置方案,做到一旦发生突发性水污染事件,能够及时应对、有效处置,确保供水安全和居民饮水卫生。

4、加大资金投入。城市供水是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应加强各级政府的财政性投资。财政部门要优先安排项目资金支持,同时积极向上争取资金,最大限度获得国家扩大内需资金支持,做好区域供水工程以奖代补年度申报工作,确保省财政补助及时到位。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公司的优势,做强主渠道投融资平台。引导供水企业采取市场化运作机制,按照谁投资、谁受益原则,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广泛吸纳包括外资和社会资本在内的各种资金,以合资、参股、控股以及BOT等多种方式参与供水设施建设。改变价格形成机制,逐步建立供水企业绩效评价信息平台,推进以绩效评价为基础的经济监管,逐渐使行业平均成本成为定价基础。

参考文献:

1、省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的决定》

2、省水利厅《全省饮用水源地安全保障规划》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