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交流 > 学术论文 > 丰县城市防洪安全问题与防治措施

丰县城市防洪安全问题与防治措施

发布时间:2022-12-30 10:34:56     浏览次数:2175

史经攀

(丰县水务局,江苏徐州,221700

 要:近年来,我国极端灾害天气发生率日益增加,灾害天气发生呈现突发性、多发性和频发性特征,洪涝灾害的种类多,涉及范围广泛,江苏省丰县作为受洪涝灾害严重威胁地区,洪涝灾害对该城市的建设和运行影响较大,严重时甚至会导致人员伤亡和巨大的经济损失。随着我国经济水平不断提高,各级政府对防洪工作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在城市防洪工作开展过程中,必须合理分析防洪安全存在问题,并针对问题采取安全可靠防治措施进行干预,促进城市防洪工作的顺利开展,保障城市安全。

关键词:城市防洪;安全问题;防治措施;洪涝灾害

城市建设过程中,防洪排涝体系的规划属于城市规划的主要内容,城市防洪排涝系统的设计,有利于保障城市水系的合理布局,确保城市防洪的安全,当前,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城市人口密度不断增加,大量生产资料集中于城市建设之中,为保障城市的安全运行,必须合理对城市防洪安全问题进行分析,采取防治措施,提升防洪的安全性,确保城市的正常运行[1]

1 丰县城区防洪排涝工程概况

丰县位于江苏省西北部,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七县交界处,淮海经济区中心地带。丰县属黄泛冲积平原,境内水系以洪水走廊大沙河为分水岭,河西属复新河、惠月河流域;河东属郑集河、鹿口河、沿河流域;东南部废黄河高漫滩地属废黄河流域。境内有复新河、大沙河、太行堤河等骨干河道18条,另有梁寨小(I)型水库1座。城区有复新河、护城河、白帝河、丰沛运河、月牙河、沙支河等6条河道,承担了城区40km2的防洪排涝任务。丰县城区防洪安全造成威胁的主要由来自大沙河的外围洪水及复新河的区域洪水组成,城区内部由白帝河、丰沛运河、太行堤河、苗城河通过堤防承担片区防洪任务。

丰县洪水的特征是受季风、切变线的影响,造成较大范围的暴雨,产生大量地面径流而形成。暴雨主要集中在汛期(7-9月),且覆盖面大,往往发生先旱后涝、旱涝急转的情况。特别是七、八月份,洪水来势较为凶猛,造成的灾害损失也较大。自2015年以来,多次发生较大的灾情,主要原因该区现状防洪除涝减灾体系尚不完善、防洪排涝标准低,因洪致涝,外洪内涝问题突出。丰县部分骨干河道,如白帝河,为~劣类水,受洪涝灾害影响水污染严重,影响到当地生态环境和人群健康。洪涝灾害引发的生态问题也较严重。丰县地区受涝灾范围广、时间长,生态环境受到影响

2 丰县城区防洪排涝存在的问题

丰县城区现有防洪排涝工程在抵御历次外洪内涝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随着城区新一轮规划的实施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将对城市防洪提出更高的要求,并且随着工情水情的不断变化,城市防洪除涝存在的问题也愈加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防洪河道已基本达标,部分段防洪堤较薄弱

丰县城区防洪体系较为明晰。外围防洪屏障为大沙河左堤,目前已达到20年一遇防洪标准。区域洪水主要来自复新河,近年来,结合流域、区域治理工程的实施,完成堤防加固工程,有效提高了城市防洪能力。目前,已基本满足规划要求,达到20年一遇防洪标准。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与扩建,要求城区防洪标准达到50年一遇,部分段堤防已不能满足要求,特别是城区段堤防缺失,城区整体防洪能力不足。

2.2 排涝标准较低,工程老化失修,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加强

丰县主要排涝河道均按照5年一遇排涝标准进行治理,但是治理不彻底,部分河道仍淤积严重,垃圾较多,致使排水不畅。因城市建设,填埋或随意覆盖、挤占河道,城区局部地区排涝设施体系被破坏,现状缺乏抽排设施。新规划城区(城乡结合部)及南部地区,基本是由原农业区发展而来,排涝标准低,与城市排涝规划标准差距较大。由于管理机制落后、缺少足够投入,部分跨河建筑物与穿堤建筑物老化失修,损毁严重。城区整体排涝能力低,急需进行河槽清淤及建筑物加固改造。

2.3 水系连通不畅,水动力不足

丰县城区内部排涝河道较多,主要排水河道有复新河、白帝河、丰沛运和护城河等。但内围河道与外围河道水系联系较少,部分河道因污染、河坡冲刷等原因造成淤积严重、局部不畅通,水体流动性差。丰县城区排水主要以自排为主,抽排为辅。由于城区的建设未较好的与现有水利协调发展,缺乏统筹规划,内部排涝水系不完善,河道标准低,抽排动力不足,一遇暴雨,易积水成灾,如2018年汛期特大暴雨,城区多处积水受灾,损失严重。

2.4 城市河道雨污混流,水土保持滞后,恶化水环境

由于城区部分河道为雨污合流,大量城市综合污水由排水管道分散排入附近各河沟,使城区河沟成为污水沟,恶化城市水环境,影响了市容,破坏了社会生态环境,与建设生态型城市不相适应。城市雨污分流及污水处理厂建设要与工程建设同步,这样既能使防洪综合效益得到发挥,又能保持良好的水环境。

2.5 基层管理服务水平低,科技支撑亟待加强

管理专业技术力量薄弱,工程管理运行经费不足,基层队伍不稳定,水利专业人才短缺,技术力量不足,学习培训还需加强;水科技创新体系不够完善。防汛、水资源调度、供水、排水监测监控设施不足,自动测报系统不完善,各部门现有的信息系统兼容性较差,信息共享和服务能力有待提高。防汛信息化建设投入不足,建设速度相对滞后。主要表现在应用软件的开发与利用,水雨情遥测系统建设等方面。另外,防办的机构建设、经费投入、人才配置等与现代化防汛防旱的要求不相适应。河湖内设障、违章建筑和非法采砂等问题仍然存在。

3 丰县城区防洪排涝安全问题防范措施

3.1 完善防洪工程体系

丰县外围主要通过大沙河左堤挡洪,区域洪水主要通过复新河两堤、太行堤河南堤、以及苗城河北堤拦挡。加固复新河城区两岸堤防,提高防洪标准,对城区复新河沿线支河统一建河口闸,防止洪水溢漫城区;对区域性河道进行疏浚,扩大区域洪水出路,提高区域排洪能力。编制防洪预案,对可能发生的各类洪水灾害制定防御方案、对策、措施及调度方案,提高洪水预报、洪水调度的科技含量,研究城市洪灾保险的实施办法等,从整体上提升城区的城市防洪能力。

3.2 除涝工程优化

丰县城区主要以复新河为承泄区,利用其主要支河排涝,对城区局部低洼地采用抽排。畅通内部沟涵管网,协调城市管网的末端排涝水位,使之与河道排涝相适应。通过疏浚河道、连通水系,提高排涝河道的排水能力;合理布设排水管网,使城市排水管网与干河有效衔接;新建、扩建排涝泵站,提高排涝能力。在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规划新建湿地公园等对降雨进行调蓄,降低洪峰,建筑物应避开低洼地、湿地等雨洪调蓄地及排水通道,控制竖向标高,避开洪涝灾害的威胁[2]。当城区排水遭遇外洪20年一遇以上洪水时,通过工程调度及蓄洪设施,尽量避免城区长时间积水。

3.3 做好非工程规划

丰县城市防洪标准较低,在做好防洪除涝工程的同时,还应做好非工程措施优化。建立制订防洪、治涝指挥系统,制订防汛预案,做好管理、汛情预报、调度,确定城区防洪、排涝安全;制定对应的防灾减灾措施,为保证丰县经济发展,提升城市投资环境;制订城区洪涝灾情评估及减灾决策支持系统。当突发性强降雨造成灾害后,及时对对受灾情况进行调查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查缺补漏、总结经验,不断完善防洪、治涝预案,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规可依;加强城市天气和洪水预报,随着天气预报和遥感技术的逐步提高和完善,通过天气预报,提前开闸放水预降水位,干旱时通过天气预报,存储河道中的河水,保持河道水位,不盲目进行引水和放水,充分利用河网和人工湖泊的调蓄作用,降低工程造价[3]

3.4 加强信息化建设

为相应国家防汛指挥系统相关要求,提升区域防汛信息的完整程度,必须强化区域防汛信息建设,综合考量部门雨水情况,分析雨水实际情况后,进行洪水测报机制,强化洪水测报人员工作素养,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水平和智能化设备开展城市防洪的信息化体系建设。

4 丰县城市防洪安全的重要意义

丰县城区防洪除涝治理工程通过城区挡排工程、水系连通工程建设,即内部疏浚河道、配套建筑物,外围加固堤防,打通下排出路,提高了城区的防洪能力,使城区的防洪除涝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为城区的经济发展供了保障,也提升了地区投资环境,改善了区域水环境。

4.1 有利于水利基础设施改善

通过以上措施,整个城区的排涝现状可以得到很大改善。骨干河道排涝标准达到10年或5年一遇,各河道节点排涝水位可以恢复原设计水位,城区挡洪达50年一遇标准,极大改善城区的外排条件,提高城区的防洪能力

4.2 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丰县城区排涝矛盾突出,尤其是内部河网缺少连通,管网淤堵严重,再加上城区缺少强排措施。因此每逢降雨城区极易淹易涝,城乡居民住房、商户、厂矿企业等泡在水中,如遇连续降雨,洪涝交加,苦不堪言。通过实施防洪排涝工程,可以极大的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4.3 有利于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

丰县地处江苏西北部、苏鲁交界,由于洪涝灾害时有发生,严重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成为全省的贫困地区,影响了人民的生活和社会安定。丰县人民和当地政府迫切要求经济发展、社会安定,改善生产、生态环境,因此必须加快城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高防洪减灾能力,为丰县地区脱贫致富、社会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基础条件。

4.4 有利于美化环境

通过堤防加固和河道治理,对老城区环境进行了改造,对道路进行了优化,可将绿化和旅游景点同步开展,对水土流失情况进行了有效改善,改变了河道淤积情况,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丰县城区交通的发展,优化了环境绿化效果,发挥了环境美化目的。且在采用水系连通措施以后,能够将城区内排水引入复新河,从而达到换水的目的,改善城河水质,优化水环境。

5  结语

城市防洪措施属于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与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息息相关,同样关系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的稳定,我们必须从科学发展观出发,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加强对城市防洪安全工作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各级部门对城市防洪安全的管理能力,优化防洪排涝工程建设体系,改善城区水环境,为人民提供安全、稳定、幸福的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刘俊.新形势下城市防洪的特点与防治思路[J]. 中国防汛抗旱, 2019, 29(8):5-6.

[2]孙浩岚.城市河道综合治理问题的探讨[J].治淮,2016,88:54-55

[8]朱东阳.城市防洪排涝泵站的机电设备管理与维护探讨[J]. 四川水泥, 2019, 000(006):158.

 

作者简介

史经攀(1984.03-),男,汉族,江苏省徐州市,大学本科,主要从事水利工程规划建设及运行管理等工作。联系电话:18352290990,邮箱:1946346717@qq.co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