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交流 > 学术论文 > 自动化智能系统在徐州市骆马湖水源地供水工程中的应用

自动化智能系统在徐州市骆马湖水源地供水工程中的应用

发布时间:2019-02-03 11:31:34     浏览次数:3287

刘阳

(徐州市水利建筑设计研究院)

 

摘要:针对徐州市骆马湖水源地供水工程建设特点和饮用水安全要求,以自动化智慧管理为理念,集智能技术、云计算与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工程“全程控制、系统操作、智能管理”,以保障徐州市民饮用水安全。

关键词:骆马湖水源地、供水工程、自动化智能系统

 

徐州市骆马湖水源地供水工程承担我市主城区及铜山区、徐州经济开发区、贾汪区、邳州市、睢宁县、新沂市等地区的区域供水任务,是徐州市保障百姓基本需求的重大民生工程,对完善徐州供水安全保障体系、构建安全稳定的饮用水源格局、推进特大型区域性中心城市战略发展意义重大。根据需水量预测和供求平衡分析,工程总取水规模140万吨/天,泵站及管道输送能力80万吨/天,其中供徐庄第二地面水厂40万吨/天,供刘湾水厂20万吨/天,供邳州市、睢宁县各10万吨/天。工程全程约80公里,主要标志性建筑物有骆马湖取水口、骆马湖加压泵站、邳州土山加压泵站、解台加压泵站(原有)、徐庄地面水厂。批复工程总投资260467.4万元。

工程于201410月开工建设,20169月正式投产运行。工程的投入运行,结束了徐州人民饮用地下水的历史,同时极大地缓解了徐州地区地下水因长期开采水位低下的问题,是徐州市水利建设历史性重大工程之一。

    一、工程自动化智能系统设计理念

综合信息化管理是工程自动化智能系统设计的主要理念。骆马湖水源地供水工程是典型的长距离引供水庞大工程,系统的设计和建设要具备全线监控、流量监测、水质监测、数据集中与存储、视频传动等综合性功能。同时兼并系统投资小,功能全的理念进行设计实施。徐州市骆马湖水源地供水工程总投资26亿元,目前已竣工形成固定资产约20亿元,其中自动化智能系统约4000万元,为总投资的2%左右。

    二、自动化智能系统设计特点

工程智能系统设计主要由数据收集储存系统、监控系统、水质检测系统、加药监控系统、防盗报警系统及相应的配套电气设备等部分组成。主要特点有:

1、技术先进,高效可靠。在招标投标阶段,选取信誉度高的南京南瑞集团公司等单位承担系统设计与建设任务,结合其他省、市工程技术经验优化系统设计方案,采用安全可靠的系统架构,实施完善的安全策略,充分保证系统的安全性。

2执行标准,确保质量。系统建设全部遵循国家、地方有关信息化标准的规定,数据指标体系及代码体系等做到统一化、标准化,全面达到国际国内相关标准。

3、集中控制,分级管理。系统总监控平台设在徐庄水厂,骆马湖取水泵站、土山加压泵站、解台加压泵站又各设监控系统平台。根据目前我市供水用水实际情况,徐庄水厂、解台水厂由徐州首创水务有限公司负责经营运行,骆马湖泵站、土山泵站由徐州粤海水务有限责任公司负责经营运行。为便于管理经营,各监控平台监控指标性能齐全,整个系统设计采取分级管理,集中控制。

4、信息互通,平台共享。徐州市骆马湖水源地供水工程,承担着我市主城区及铜山区、徐州经济开发区、贾汪区、邳州市、睢宁县、新沂市等地区的区域供水任务,分别有两家管理运营单位负责管理运行,系统工程即分级设计,又信息互通,各站、各单位信息资源实现共享,全面保障工程运行安全。

    三、自动化智能系统在工程运行中的重大作用

    徐州市骆马湖水源地供水工程全线约80公里,途径新沂、邳州、铜山,直达市区。自20169月投产运行以来,每天向市区源源不断的供应着优质水源,改善了千户百万人家的生活用水,实现了徐州市区结束饮用地下水的历史。在整个工程管护运行中,自动化智能系统的功能和作用日益突显。一是实现了全线监控,保障沿线工程安全;而是实现了在线实时检测,保障水质饮用安全;三是进行数据集中储存,为设备运行、资金经营管理提供依据;四是优化资源、提升管理水平。智能系统的利用,优化了管理队伍结构,利用少量的高技术人员,管理庞大的工程运行,即节约了管理成本,又提升了管理水平。

    四、对管理工作几点意见建议

     1、强化人员系统培训。自动化智能系统管理是一项科学技术,管理单位应对生产调度、设备维护、监控监测、数据整理等各类人员进行技术培训,熟练掌握系统运行操作规程,提高整个企业综合信息管理能力,实现技术、经营管理的最优化。

     2、健全管理机制,规范操作规程。智能系统是工程建设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后期管护运营的一项重要技术手段。健全的管理机制和规范的操作规程是管理工作的基础保障,管理单位应健全管护机制,严格操作规程,定期保养维护,确保工程安全运行。

    3、协作共享、安全运行。徐州市骆马湖水源地供水工程是一项系统工程,关系到百万百姓饮用水安全问题,各管理单位应建立良好的协作机制,对工程、系统管理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