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交流 > 学术论文 > 4建设节水型社会的内容浅析建设节水型社会

4建设节水型社会的内容浅析建设节水型社会

发布时间:2013-09-11 15:31:47     浏览次数:3155

佟保根

(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水利局,江苏,徐州221100

  要:建立以水权为核心的水资源管理体系,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协调的经济结构体系,与水资源优化配置相适应的水资源安全供给保障体系。以节水型灌区、节水型企业单位、节水型社区和节水型城镇建设,用水结构实现农业用水负增长,工业用水少量增长、生活用水适度增长的控制目标,转变全社会对水资源的粗放利用方式,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改善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全面建成与现代化水平相适应的节水型社会,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节水型社会  建设  水资源管理

1节水型社会的背景

      1、水资源在我国人均占有量不足2200立方米,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北方地区只有990立方米,不到世界人均值的八分之一,水污染严重更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目前全国正常年份缺水量近400亿立方米,其中灌区缺水约300亿立方米,全国660多座城市中有400多座城市缺水,其中近110座严重缺水,18个主要沿海城市就有14个缺水。城市、工业年缺水近60亿立方米。据2003年不完全统计,全国有130多座城市发生了水危机或出现供水紧张状况。尤其是京津等大城市,在连续遭遇枯水年时就会出现严重水危机。因此,干旱缺水对国民经济社会造成的经济损失是巨大的。

     2、用水效率低下 与水资源短缺的现实相比,我国水资源利用方式粗放,在生产和生活领域存在严重的结构型、生产型和消费型浪费,用水效率不高,节水潜力巨大。2003年我国万元GDP用水量为465立方米,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倍。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为0.40.5,发达国家为0.70.8;全国工业万元增加值用水量为218立方米,是发达国家的510倍,水的重复利用率为50%,发达国家已达85%;全国城市供水管网漏损率达20%左右,仅城市便器水箱漏水一项每年就损失上亿立方米。

2 建设节水型社会的必要性

     在有限的水资源条件下,提高水的利用效率成为首要的解决途径。节水型社会建设就是我们在充分利用水资源的实践中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而形成的一种成果。《水法》明确规定:“国家厉行节约用水,大力推行节约用水措施,推广节约用水新技术、新工艺。发展节水型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建立节水型社会”。全面推行各种节水措施,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

3节水与节水型社会

     节水是指采取现实可行的综合措施,减少水资源的损失和浪费,提高用水效率与效益,合理和高效利用水资源。

    节水型社会就是人们在生活和生产过程中,在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各个环节,贯穿对水资源的节约和保护意识,以完备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法制体系为保障,在政府、用水单位和公众的共同参与下,通过、行政、经济、技术和工程等措施,结合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实现全社会用水在生产和消费上的高效合理,保持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从上述定义可以看出,节水型社会不是在现有的社会系统上加上节水的内容,而是在社会各个层面和各个领域的具体实践活动中,都以节水作为其社会行为的基本准则之一,建立健全相关机制体系,协调社会经济结构,实现社会系统、生态系统和水资源的良性发展,保障水资源的持续利用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永续支撑。可以看出,节水型社会较传统意义的节水有着更为丰富的内涵。

4.1农业节水

4.1.1开展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

加快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进程,重点对灌区的水源与渠首工程、骨干渠道工程以及骨干渠系建筑物工程进行续建配套与更新改造,减少输配水损失。进行中小型泵站改造、提高泵站效率,加强灌排渠系建筑物与田间建筑物的配套改造。发展管道输水技术,组织创建“节水型灌区”。

4.1.2推广田间工程节水技术

以节水增效为中心,适当调整田间工程布局,实行“沟、渠、田、林、路”综合规划,桥、涵、闸、站、进出水洞等全面配套,旱、涝、渍、碱综合治理,达到沟渠系统健全,排水灌溉不越级。因地制宜大力推广渠道防渗技术、低压管道输水灌溉技术、喷微灌技术以及对田间渠系建筑物进行配套、改造,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推广灌溉暗渠,明排衬砌,全面推广水稻浅湿灌溉、湿润灌溉与控制灌溉。改进旱作地面灌水方式,推行沟灌、畦灌等技术。通过运用这些田间节水灌溉技术,充分利用降雨,减少深层渗漏和无效蒸发损失,建立现代化农业示范区。

4.1.3大力发展高效农业

根据水资源承载能力,与生态建设相协调,合理安排作物种植结构和发展灌溉规模,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和布局,发展高效节水农业和生态农业。水资源短缺地区要严格限制和压缩高用水、低产出作物种植面积,优先发展旱作节水农业,如瓜果蔬菜等;积极培育和推广耐旱的优质高效作物品种,发展雨热同期作物。生态、灌溉水质条件较好的乡镇,应充分考虑当地水资源条件,合理调整农、林、牧、渔业用水结构,发展节水型农业。

4.2工业节水

4.2.1优化工业布局和产业结构,发展节水型工业

根据水资源条件和行业特点,通过区域用水总量控制、取水许可审批、用水节水计划考核等措施,按照以水定产、以水定发展的原则,引导工业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水资源消耗少、用水效率高的产业。缺水地区严格限制新上高耗水、高污染项目,禁止引进高耗水、高污染的工业项目,鼓励发展用水效率高的高新技术产业,积极发展节水型产业和企业。

4.2.2建设节水技改示范工程,推广节水技术和节水工艺

大力推广先进的节水型工艺和技术。发展和应用工业用水重复利用、冷却节水、热力和工艺系统节水、洗涤节水等技术,并配套完善相应设施。

4.2.3执行行业节水标准,采用节水型产品

根据国家节水型产品标准,坚决执行行业用水定额和节水标准,建立节水产品认证制度和市场准入制度。采用节水设施和节水器具、设备生产质量的监管,清理和整顿节水型产品的生产及流通领域。对耗水高、用水低效的项目、产品、设备实行强制淘汰。

4.2.4加强用水制度建设,创建节水型企业

加强企业内部用水管理,制定生产企业工艺、设备用水标准和限额,建立和完善工业节水标准和指标体系;规范企业用水统计报表,定期开展水平衡测试工作,强化对用水和节水的计量管理。

重点用水系统和设备应配置计量水表和控制仪表,逐步完善计算机和自动监控系统。对年取水量在50万m3以上的工业自备取水户和自来水制水企业,在2012年前建成取水实时数据采集系统,近期末完成90%以上取水量的实时监控。鼓励和推广企业建立用水和节水信息管理系统。重点企业主要用水车间和主要用水设备的计量器具装配率达到100%。

4.3社区节水

4.3.1加强节水宣传,加快节水型单位和节水型社区建设

加大节水宣传力度,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强化宣传效果,帮助老百姓树立“惜水、节水、护水、爱水”的意识。对学校、工业企业生活小区、镇区居民住宅小区开展创建“节水型社区”活动。制定节水型社区标准,建立节约用水社区监督网,设立免费的节水热线,以社区、家庭为单位进行节水的日常宣传教育,增强公众参与意识。

4.3.2全面推行节水型用水器具,提高生活用水效率

加快推广应用节水型器具和产品。严格执行《节水型生活用水器具》标准,逐步更换不符合标准的用水器具,限制销售非节水型生活用水器具;依靠科技进步研制、开发节水的新技术和新产品,推广质优高效、性价比高的节水器具。推广节水型龙头、便器和沐浴设施,制定鼓励镇区居民家庭更换使用节水型器具的配套政策。

4.3.3 “一户一表”工程建设,实行两部制水价

尽量降低“一户一表”安装费用,提高居民、单位安装“一户一表”的积极性,实现用水实时监控和计量,对自来水实行智能化抄表到户,以提高居民用水计量的科学、准确程度,使居民合理控制用水量,同时为两部制水价制度的实施奠定基础。“两部制水价”是指水利工程供水中的基本水价和计量水价,实行的是多用水多交钱,少用水少交钱的基本原则,有利于用水户节约用水。

4.4城镇节水

4.4.1实行计划用水和定额管理,加强公共用水管理

鼓励用水单位采用节水措施,并对超计划用水的单位给予一定的经济处罚。

逐步建立和完善区域水资源分配、用水总量控制制度,实现地表水和地下水用水总量控制。对公共用水实施计量收费和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实行计划用水和定额管理,科学、合理下达计划用水指标,实行定期考核制度。提高车辆清洗、浴场等城镇生活用水大户的用水重复利用率。加强对建筑施工用水和临时用水的监管,减少基坑排水,鼓励回用基坑水。

4.4.2 加快镇区供水管网技术改造,降低输配水管网漏失率

在全面普查的基础上对供水管网进行改造,降低城镇供水管网漏损率,同时建立完备的供水管网技术档案,推广管网检漏防渗技术,加大新型防漏、防爆、防污染管材的更新力度。大口径管材优先考虑应力钢筒混凝土管;中等口径管材优先采用塑料管和球墨铸铁管,逐步淘汰灰口铸铁管;小口径管材优先采用塑料管,逐步淘汰镀锌管。逐步淘汰镀锌管。加强自用水的管理,完善管网检漏制度,推广先进的检漏技术,提高检测手段,降低供水管网漏失率。加强水厂自用水的管理,鼓励建立供水管网GIS、GPS信息系统,配套建设具有状态信息、事故分析、决策调度等功能的决策支持系统。

4.4.3积极推进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工程

积极改造城镇排水网,加快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要重视雨水、中水的开发利用,推广城市再生水利用技术。积极科学地引导工业、城镇绿化、生态景观和洗车等行业使用再生水等非传统水资源,并确保再生水使用安全。加强对镇区污水处理设施和回用设施运营的监督管理。

作者简介:佟保根,1966年生,男,江苏市徐州市人,工程硕士,高级工程师,长期从事水资源管理工作。电话:13815308388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