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交流 > 学术论文 > 徐州采煤塌陷区水资源科学开发治理探讨

徐州采煤塌陷区水资源科学开发治理探讨

发布时间:2012-11-07 15:21:49     浏览次数:4910

岳雯 刘敏 王艳丽  丁丽

 徐州市农业资源开发规划设计室  221006

摘要:本文通过“十一五”期间徐州煤塌地的治理成效,阐述介绍了徐州煤塌地的丰富资源、开发潜力,以及针对煤塌地的实际,采取的发展农业经济与环境修复并重的治理指导思想,和在因地制宜,分类治理,宜粮则粮、宜林则林、宜渔则渔、宜果则果的治理原则下所取得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不仅发展了农村经济,提高了塌陷区内人民群众生活水平,还由于生态环境的修复改造使一些积水区变成了空气清新、花果飘香、有水有鱼的景观湖、生态农业观光园、环境优美的风景园林旅游休闲胜地。

关键词:采煤塌陷地    治理    开发

0 前言

徐州市煤炭资源十分丰富,煤田面积达1400KM2、占全市国土面积的12.4%,煤炭工业储量占江苏省总储量的93%,是我国十大煤炭生产基地之一,采煤历史已达120余年。据有关资料,2009年全市原煤开采量为2770万吨,占全省煤炭总产量的93%2010年、2011年煤炭产量也都占全省煤炭总产量的90%以上,是江苏省及华东地区的重要煤炭、能源生产供应基地,为全省的经济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然而煤炭开采也造成了大面积的土地破坏,村庄迁址、良田毁废、塌陷积水、土质下降,田间配套工程沟、渠、路、林、桥、涵、闸、站、井等的损坏和生态环境的恶化,塌陷地直接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人地矛盾的加剧,因而采煤塌陷地的治理开发不仅事业徐州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直接影响着徐州生态城市的建设。省委、省政府对此高度重视,安排专项资金给予支持,尤其从“十一五”期间开始,省委、省政府进一步加大了开发治理力度,加大了资金投入,截止到2010年底,已累计治理了煤塌地16.4万亩,增产粮食2900万公斤,新增耕地1.18万亩,新增林、草地面积2.96万亩,水产养殖1.74万亩,农民人均收入增加1200/年。治理的实践证明,煤塌地的治理不仅改善了治理项目区的生活条件,提高了区内人民的生活水平,更突出的是彻底改变了区内生产环境,使废地变成了良田,沼泽地改造成了养殖与休闲的湖池,实现了生态环境的修复,人与自然的和谐,因而煤塌地治理是一项潜力大,资源丰富,能变废为宝,功在当代,惠及子孙的伟业。因而江苏省委,省政府从“十二五”开始不仅对徐州煤塌地治理更进一步加大了资金投入,而且要求在做好实地调查、搞清现状,总结“十一五”期间开发治理成功经验,并在预测未来的基础上,制定科学合理的开发治理规划和分期实施计划,为徐州的煤塌地治理打下坚实基础,为治理成效展现出了美好前景。

1.徐州煤塌地资源丰富,原有农业基础条件优越,开发利用潜力大

根据实地调查和遥感数据分析,2010年底徐州市待治理的采煤塌陷地面积为29.4万亩,其坡耕地面积20.9万亩,季节性积水面积为5.6万亩,常年积水面积2.9万亩,根据煤炭开采的沉陷预测“十二五”期间前两年(即截止至2012年底),徐州市的待开发治理的采煤塌陷地总面积将达31.8万亩,而这大片的塌陷区是在原来农业生产基础条件良好的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区域――黄淮海平原区范围内,由于煤炭开采地面塌陷形成的,煤炭开采前那里一直是徐州的重要产粮区,也是重要的商品粮供应基地,平均农业利用率在90%以上,这一地区地势平坦,平均坡度仅为1/7000,海拔为3050米,属黄淮海冲积平原区,区内不仅土地肥沃,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分明,且农业骨干灌排体系完善。良好的农业气候,加上良好的农业基础条件保障了农作物的一年两熟,通过煤塌地项目区的开发治理,完善配套,不但可实现粮食作物的高产、稳产,还可根据塌陷地实际,因地制宜发展养殖、林、草、蔬菜、瓜果和旅游等多元经济的发展,这丰富的塌陷地资源治理完成后使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将更加可观(具体见效益分析),这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且潜力巨大,我们搞农业综合开发治理的同志有责任,也有能力,在总结前一时期治理经验的基础上,在科学发展观的思想指导下,以科学务实的工作态度、苦干、实干的工作精神,把煤炭塌陷地的治理开发工作做好、做细、务求实效,为塌陷区的百姓造福,为徐州市农业及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作贡献,为社会造福。

2.煤塌地开发治理的指导思想和治理原则

煤塌地开发治理尽管资源丰富潜力巨大,但煤炭开采也导致了地形地貌的改变和破坏。不仅地表坡度加大,深凹地积水和灌排系统的毁坏,土壤通气不良影响农作物根系的生长,并由于潜水位的上升增加了表层土壤水的蒸发量,而且由于苏打、盐硫酸、氯化物等物质的随之进入土壤后造成土壤盐渍化,土层缺氧抑制了土壤微生物的代谢,使有机物难以分解,土壤肥力下降,使肥田变成了瘦田,使塌陷地的良好资源和巨大潜力得不到发挥,因此煤塌地的治理首先必须在此特定的基础条件下,确立一个正确的指导思想和治理原则。

2.1指导思想

对煤塌地治理的指导思想必须是发展农业生产和改善生态环境并重,通过治理开发不仅实现塌陷区农业生产可持续性发展,使区内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生活水平大幅提高,更实现区内生态环境修复、达到地肥、水清、林绿、果香、空气清新、人居环境优美地目的,为徐州市的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支撑。

2.2治理原则

塌陷地面积大、情况复杂、涉及塌陷区农业、工业、社会、经济诸多方面,也涉及矿区与地方利益的相互协调,因而开发治理是一个既要提高农业生产条件,又改善区内生态环境的过程。因此必须做到统一规划、分期实施、规模开发、讲求实效、综合治理。治理一片、利用一片、见效一片,收益一方。其原则为:

2.2.1统筹规划、突出重点。煤塌地治理必须统筹规划、突出重点、明确主攻方向,做好示点示范,以点带面充分发挥示范效应,要重点突出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提高及生态环境的修复改造,实现规模开发,以最经济的投入,实现高效产出。

2.2.2因地制宜、分类治理。不同的采煤塌陷区地形地貌、土地类型、土壤质地不一、和破坏程度的不同,农业资源条件也不一样,治理过程必须坚持因地制宜、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渔则渔、宜果则果的原则,不同的条件采取不同治理对策、不同的治理技术、不同的治理方案,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效益。

2.2.3加大投入、效益优先。采煤塌陷地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充分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形成合力加大投入,要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在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下,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引导农民和集体增加农业投入与民间资本的投入。在加大投入的同时必须坚持效益为先(指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要充分考虑投入产出的均衡性,提高投资收益率,形成良性循环。

2.2.4科技开发、用养结合。无论是土地治理、工程配套农、林、渔、果、良种、种植都要科技领先、竭力采用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新材料,推进科技创新,提高科技含量,最终达到高效。治理后的采煤塌陷地不稳定,重构的土壤肥力提高要有一定过程,要防止次生盐碱化,因此要采取科学合理地利用方式、用养结合,注意加强对治理区的保护,巩固治理成效,实现塌陷地的可持续利用。

3.可观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3.1经济效益

根据徐州市“十二五”采煤塌陷地农业综合开发规划,五年间总投入为2.64亿元,而根据通过对25万亩塌陷地治理开发规划至“十二五”期末效益测算综合开发区产后农副产品年总销售收入达7.73亿元,其中种植业总产值4.4亿元、畜牧业1.29亿元、水产养殖业1.35亿元、其他产值0.69亿元,亩均收入可达3092元,项目区农民人均可增加收入1700元,经过测算项目静态投资回收期为12.18年,静态投资利润率达到21.41%,内部收益率可达到8.02%,经济效益极为显著。

3.2社会效益

由于项目的开发治理实施,按规划将建成中小型排灌站262座,大中小沟节制闸135座,中小沟跌水843座,中小沟过路涵及毛沟涵洞近6000座,建防渗渠道约58000米(580公里),大、中、小沟桥1400余座,架设高低压供电线路144公里,修建生产路480公里。从而大大的改善了生产条件,促进了项目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并通过植树造林和产地的清理整治建设成了城郊多功能旅游生态休闲观光园,这不仅为项目区增加了就业岗位,同时缓解了矿区社会矛盾和人地矛盾,社会效益突出。

3.3生态效益

煤塌地的治理开发通过道路修建,建设防护林网、涵养水源水土保持及水利基础设施的桥、涵、闸、站、井、沟、渠配套,改善了水环境、减少了环境污染,呈现了水清、地绿、洼地成湖池,岸上林果飘香,湖中鱼跃鸭鸣,整个项目区里既是田园美景,更是春季桃红柳绿、秋季桂花飘香;衬之楼台亭阁,成为人们踏青旅游休闲的好去处,“十一五”期间已治理的贾汪、泉山几处塌陷地就已建成九里湖公园和潘安湖公园两处旅游景观区。

对塌陷地的治理归纳起来其效益可有以下5点:(1)通过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配套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2)因地制宜根据塌陷地的各之实际,因势利导发展主导产业,变劣势为优势提高了区内群众生活水平。(3)以科学发展观为主导,大力实施科技富农战略,提高了农业科技水平,实现了农产品的高产优质、高效,推动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4)优化了产业结构,提高了农业规模化水平。(5)坚持治水、改土、造林的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理念,改善了区内生态环境。因此搞好煤塌地的治理开发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子孙的好事、大事,应该办好它,必须办好它。这是搞农业综合开发的同志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资料:徐州市“十二五”采煤塌陷地农业综合开发规划                               

作者简介

      1974  硕士  经济师,徐州市农业资源开发规划设计室

      1979  本科  经济师,徐州市农业资源开发规划设计室

王艳丽    1978  本科  工程师,徐州市农业资源开发规划设计室

      1977  本科  工程师,徐州市农业资源开发规划设计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