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市地下管网建设管理存在的问题探讨
臧其超
(徐州市污水治理工程建设处,江苏 徐州 221018 )
摘 要: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建设的不断推进,对城市地下管网配套完善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政府每年都加大力度投资建设地下综合管网,但由于受城市建设、经济条件、科技水平和管理方式等方面的制约,其建设和管理中面临的问题也日益突出。本文结合徐州市污水管网建设管理中遇到的问题和一些实践经验,提出了一些解决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城市管网 污水管网 建设 管理
1. 引言
城市地下管线是城市建设的组成部分,它星罗密布, 种类繁多,错综复杂,包括给排水、燃气、热力、电力、通信、综合沟和人防管线等,被称为城市的“生命线”。随着城镇化的高速发展,所需的地下管线日渐增多,但各类管线遵守的规范不同,缺少统一准确的管网信息系统,导致在城市中常有施工挖断管线、马路重复开挖、改造频繁、地面塌陷、井盖丢失,造成通讯中断、煤气泄漏、污水漫流等,严重影响了城市正常秩序,给人民生命和国家财产造成巨大威胁和无可挽回的损失。
近年来,全国发生多起下水道窨井盖“吞人”事件,徐州“5.30三岁男童掉窨井事件”也为徐州市管网建设与管理工作敲响警钟,引起政府高度重视和广大市民的热切关注。特别是污水管网因铺设深、管内水流急、水质脏,存在有毒气体等,更应加强安全措施和管理力度,因此分析城市管网存在的突出问题并对其寻求有效的规划、建设与管理的办法,是当前城市管网建设管理工作面临的普遍问题。
2. 管网建设与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规划设计上存在的问题
一是管网建设统筹不够科学、缺少统一规划。各产权业主根据各自需要处于随时办手续、随时挖掘状态,导致重复破路,出现“拉链马路”现象;二是原来的规划设计标准低、安全可靠性差;三是城市老管网的设计缺乏城市长远规划和超前意识,规划不规范、管网信息缺失或更新不及时,信息无法实现共建共享;四是设计单位缺少准确的管线现状和空间信息资料,导致新建管网对原管线的破坏;五是工程设计对施工现场考虑不周,导致施工难度增大、安全隐患增多,甚至无法施工而变更方案,不仅增加了工程费用,也影响了施工进度。
2.2 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相关手续办理周期长。包括申请资金拨付的周期较长、相关手续审批程序缓慢。因管网工程占线较长,一个工程往往涉及到交通、园林绿化、城管、交巡警、电力、通信、热力、驻徐部队等单位和各区政府,特别对办理破路,临时占用,国道、高速、铁路等过路手续的报批周期长、费用高、审批程序缓慢等都严重影响了施工进度。二是拆迁工作困难。因拆迁力度、市内各行政区拆迁赔偿标准不尽相同、地方群众阻挠等客观原因,导致拆迁难度大、工程开工晚、局部无法施工等,这是影响工程进度缓慢的最主要原因。
一是因管网施工占线长、地下管线复杂、缺少准确的勘测资料等客观原因,特别是在老城区新建管网,因地下管网密集性大,很容易受到其它地下作业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危险性。二是施工技术本身的限制。如基坑开挖、流沙、边坡塌陷等引起较大土体变形达到管网变形极限引起管网损坏;打桩、压桩、震动压实导致临近区域内强度弱、接头不牢或者老化严重的管线发生损坏;井点降水、顶管、沉井、盾构等施工中产生不均匀沉降或隆起导致附近管线断裂;施工机械、堆土等荷载过大导致浅层强度低的管线变形压坏等。如果在技术控制不好或措施不到位情况下,往往造成地下未知管线损坏,一旦发生事故大多比较严重。
2.3 管理上存在的问题
由于城市管网复杂、产权单位众多,但它们的管理又分属于不同的单位、部门、街道和小区物业等,有时因土地产权结构发生变化甚至导致专用管道的所有权与维护责任不清的管理真空问题。产权单位各自为政,缺乏部门间协调机制,无法实现统一管理,在技术资料上也难以形成整体信息,不能给城市建设的决策部门提供全面的决策信息,也就无法高效地为城市规划部门、建设单位、决策机构和社会各界提供服务。
目前我国每年新铺设和更新改造的市政管网长度超过10万公里,仅2010年徐州市水务一体化以来至2012年底,实施污水处理及配套管网工程29项,其中新增铺设污水管网112.5km(含配套1923个检查井、井盖),不可避免增加了维修养护费用,但新建污水管网项目只有污水提升泵站的电费被财政局认可,导致管理单位不愿接收或接收后很难对管网进行有效管理,无疑为新建管网的移交和日常管理工作带来桎梏。
目前徐州水务部门建设的管网建成后移交到下属排水管网养护管理处进行日常维修养护管理。养护处建立了巡查养护制度,实行分片包干,定岗定责,但由于管理人员少、管网占线长、经费紧张,有些管网位置偏僻,巡查一次时间较长,管理手段落后,很难做到及时发现、及时解决窨井盖损坏、丢失等问题,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3. 针对存在问题的措施探讨
3.1 尽快出台相关政策性文件,做到规范建设管理
应尽快制定城市地下管线建设管理相关规范标准,健全城市地下管线管理所涉及的规划、施工、验收、档案、信息等综合技术标准规范体系,建立城市地下管线综合管理标准体系,规范建设管理。针对窨井盖安全隐患问题,目前已引起各地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重视,如:
2008年,浙江杭州开始采取强制措施,对6万多个最危险窨井盖加了防护网。如今,安装安全防护网已经成为工程验收的一个必备条件;2010年9月,《安徽省城镇检查井盖技术规范》正式发布实施,这是我国第一部具有强制性条款的城镇检查井盖标准;2010年年底,《广州市井盖设施管理试行办法》颁布,涉及了建设技术规范及权属管理方面问题;2013年4月,住建部提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窨井盖安全管理的通知,要求包括城市供水、排水、燃气、热力、房产(物业)、电力、电信、广播电视等部门,实行井盖的数字化管理,实现社会资源有效的监管,确保人民群众人身安全。
3.2 严格项目审批和规划设计,把好验收关
城市规划要结合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来确定相应的技术标准和统一规范,要做好单项工程具体规划,做到合理布局,要有长远性。尽量采用“统一安排、集中破挖”的模式,市规划、建设、土地、房管等部门应结合城市整体规划,系统规划、共同把好项目审批关,特别对涉及排水的工程,未做到管网同步设计、建设的,坚决不予审批;管网未经验收或验收不合格的,一律不得交付使用。
对较为落后的管网系统进行改造或者重建,要充分勘察各主干道、次干道、街巷,数据汇总后统一规划施工,设计单位要多方收集原有地下管网信息和地质勘测资料,尽可能避免与原有管线发生冲突,新设计要得到规划部门审批,完工验收后应统一到规划部门备案管网基本信息。
3.3 重视管网信息系统建设,实现城市管网数字化
由政府统一组织地下管线普查,通过普查了解地下管线的责任主体和运营维护状况,全面掌握地下管线的空间位置、空间关系和功能属性,采用计算机软件技术、硬件技术以及网络技术来改变这种落后的管理状况,建立完整的、准确的、科学的地下管网GIS信息系统。依靠GIS强大的空间分析功能可对管网系统进行管理、决策,做到信息及时交换、共建共享、动态更新并实现动态管理,从而使城市综合管线的管理步入规范化、自动化、科学化的轨道。实现地下管网统一管理部门、统一技术要求、统一组织实施及实行在质量保证体系基础上的普查工程监理的工作模式,为城市科学的规划和管理提供准确和及时的基础数据。例如:日本开发出了商品化的管网(包括排水管网)信息处理软件,并且在世界范围内推广,它集成了很多管网方面的数学模型,如最佳路径分析、空间定位分析、缓冲区分析、管线事故分析、最优输配水方案、拓扑关系分析等[1][2]。
重要路段的窨井盖安全隐患大应重点监控,可以配备倾角传感器,利用先进的无线传感器技术、有源RFID技术,通过智能感知网络和电子标签,可低成本、高效率的搭建井盖的监测环境,对井盖的物理状态、位置状态及身份信息进行主动、实时的感知、管理。
3.4 加强施工质量和规范控制,消除安全隐患
施工单位要对设计图所提供的资料进行认真研究,并积极走访相关职能部门,尽可能多地收集有关管线的资料,作为施工中管线保护和拆迁范围的依据。在地下管网情况复杂,通过设计和现场管理仍难以保证地下原有管线的安全时,可以采用管线探测技术,在建设前和施工过程中加强对施工范围内地下管线的探测,如探地雷达法、管线探测仪法[3],可以探明地下原有管线的位置、埋深、材质等,以便在图纸和现场做好标识。
建设单位在做好施工前管线的勘察复核并选用合理的施工工艺后,施工中应充分做好原有管线的保护措施,杜绝盲目开挖。在地下管线较多区域施工,不宜采用荷载大的重型机械施工,应尽量采用对管线扰动小的施工工艺,采取分段、分层实施,必要时在施工前对老管线周围土体进行灌浆加固,完工后对管壁、松散土和空隙进行灌浆填充。对于开挖中埋深较大又临近施工区的管线,可以采用打桩来限制管线周围土体移位,但应避免打桩、震动压实、顶管、压桩等土体挤压对临近管材强度弱、接头不牢固和年久老化的管网造成损坏[4]。
一是要加强工程措施,从新技术、新材质、新工艺对管道建设进行了改进。目前徐州市污水管已大多采用UPVC等管材,城区采用拉管、顶管等技术,部分检查井采用钢筋砼装配式检查井工艺,采取种种措施来提升工程品质、减少工程拆迁、缩短施工工期。二是要统一管道各项规格指标,规范井盖质量。进一步研究城市管网检查井,结合各种管道的标准、井盖特点,研究出一系列适用各种管道的统一标准井盖,即便于设计、施工及管理,又改善市区道路路面景观。徐州市针对前两年在管网设计中存在的检查井盖材质不统一、形式不统一、结构不统一、标识不统一、采购不统一等不规范的状况,在2012年部分污水管网工程中试用球墨铸铁带防盗装置井盖取得良好效果的基础上,2013年新建污水管网项目通过公开招标采购后,全部采用带有统一标识的球墨铸铁带防盗装置的井盖,并在窨井盖下加装防护网,杜绝安全隐患。此外重要交通路段,可以引进广州地区先进技术经验,试点将机动车道现状各综合管线井盖(包含方形井盖)全部更换为球墨铸铁“可调升降式”井盖,促进井盖与道路的完美结合,提高道路行车的舒适性,减少井盖处噪音扰民[5]。
3.5 创新投融资和管理机制、提高日常养护管理水平
城市管网现状不清的情况,主要是多头建设和管理造成的,在短期无法实现统一管理现状下,政府应责令相关管理部门收集竣工资料,明确城市管网产权管理的范围,及时诊断并根据一定的优选原则,对存在严重缺陷的管道进行维修养护。2013年6月份徐州市水务局组织人员对其负责的所有管网进行全面的普查,对每条管网、每个窨井进行了GPS定位,摸清了管网的现状,有针对性地统一编制改造计划,落实改造任务,分段实施,分片整治和改造。其中污水管网应按照规划打通关键节点,使得建成的管线能组网运行,充分提高污水收集、输送的效率,确保安全有效运行,避免事故的发生。
基于市场化建设管理模式的引入,多渠道筹集资金建设城市管网系统使其走向市场化已成为一种发展趋势。目前,污水管网系统主要由政府部门主导建设、运行与管理,资金筹集渠道单一,管理模式落后,近年来徐州市区部分污水处理厂已采用BOT、TOT和BT等特许经营的方式建设、运行和管理,效果很好,管网系统的建设管理也可借鉴这种市场化的方式,可单独或与污水处理厂一起打包,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到管网的建设当中,形成由政府部门主管,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建设管理模式,使得污水管网建设也能走出一条良性循环,科学发展的道路。
除此之外,也可以争取国外银行贷款,如: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德国KFW银行等国外金融机构,这些机构为支持我国的环保事业,对我国的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提供诸如利率低、贷款时间长等优惠政策,促进我国环保事业的发展。江苏省扬州市在这方面有着丰富的贷款经验[6]。国家应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鼓励地方筹措资金,加快管网改造[7]。
一是创新管理模式。积极引入市场机制既能有效的加强城市管网系统的建设、维护与管理,又能创造更大的社会、环境和经济效益。如日常巡查可以结合城市环卫的物业化管理方式,建立市场化巡查制度,推进“管养分离”,充分利用环卫人员每天两次的保洁来对管网安全进行巡查,这样能及时发现窨井盖损坏、丢失,也杜绝部分环卫人员将垃圾扫进窨井的现象,降低了安全隐患、提高了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
二是引入先进设备。徐州市排水管网覆盖范围近年来不断扩大,中途提升泵站不断增加,管网维护工作量剧增,需大量引进先进的管网检测仪器和养护设备,如管道电视检测(CCTV检测)、声呐检测、红外线温度记录分析技术、高压清洗车、风机吸污车等,让养护维修和管理手段逐步向信息化管理、机械化施工过渡,有效提高排水管网的收集排放效率,这也是整个排水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是提高公众参与。城市管网涉及到千万市民的切身利益,管网系统的维护管理也离不开市民的参与和监督。在进行城市管网体制建设和改造规划时应主动征求市民意见,通过报纸、电视等媒体扩大舆论宣传,提高市民环保意识和城市主人翁精神。要让每条管网、每个窨井盖都有“身份证”,窨井盖(井圈)上统一标识:产权单位、路段名称、管网性质、抢修维护电话等等,促使全民参与管理。
此外,管网管理单位要参与到工程建设管理中去,加强调度协调,避免工程验收和移交之间存在的管理真空,实现“无缝交接”,杜绝安全隐患。
4. 结论
城市管网系统,基础设施是硬件、管理水平是软件,无论是建设还是管理都要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这项工作不仅关系到城市的现在,更关系到城市的未来。要建立信息系统,完善管理机制,开拓资金来源渠道,加大投资和科研力度,加大新设备,新技术的应用,将城市管网规划好、协调好、建设好、管理好、运营好,才能促进城市管网系统平稳、健康、持续的发展,才能充分发挥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 黄翠柳.论城市排水管网的建设与管理[J].科技咨讯,2010, 8:114
[2] 王志国等. 邳州市地下管网信息系统建设研究[J].科技信息,2012,31:119
[3] 尚应奇等.浅谈市政建设中的地下管线保护[J].四川建筑,2004,24(8):134
[4] 曹建华.浅谈污水管网建设管理中的问题及安全保护措施[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2,20:24
[5] 郭莉. 浅谈福州市市政道路管网现状、管理及改善措施[J].福建建筑,2011,8:109
[6] 孙红卫. 浅谈我国污水管网建设运营改革之路[J].给水排水,2010,36:374
[7] 赵泽生,刘晓丽. 加强城市地下管线管理的若干建议[J].建设科技,2013,5:71
作者简介:臧其超,1974年10月生, 男,工程硕士,工程师、经济师,主要从事工程建设管理和工程经济方面工作。联系方式:15952185588 15952185588@QQ.COM